大衍之数是古人用于计算日、月运行规律的,这种计算方法已具备天文历法计算的雏形。《周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50),其用四十有九(49)。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25),地数三十(30),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55),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凡三百有六十(360),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18)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古人在测量太阳的运动规律同时,也对月亮的运行规律进行观测,观测到月亮有四象(朔、上弦、旺、下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地球上观测月亮的运行周期约29.5天多一些,因此每象7天多一些,太阳一回归年365.25日月亮正好运行了五十象(50)。古人用月亮的象数来计算太阳年与太阴年时间运行的长度,这就是大衍之数的由来。大衍之数是月象之数,五十数(50)是太阳一回归年(阳历)月象之数,四十八数(48)是太阴年(阴历)月象之数,四十九数(49)是阴阳合历年月象之数。古人用这种方法计算置闰以调节月份与节气的关系,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天道”的认识是科学的。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科学的认识,是因为运用了太极图的基本理论——太极定律。我们探讨古代的天文学对于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的古老文明实际上是天文学发端最早的古老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在那么早的年代,古代的人类、先民们已经对天象有了非常精深的了解,对于宇宙的认识已有了丰富的知识。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凡三百六十(360),当期之日。两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当万物之数。”策,即筹策,是古人用于计算的数字的工具。古人根据阴阳合历和干支历法,已发明了一年为三百六十度的计算方法。如《系辞下》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惧。”即指此而言。又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有年、日节律相同的特点,所以认为太阳绕地球一周为三百六十度,这样就把一个圆认定为三百六十度,因为具有科学性,至今仍被行用。这就是“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