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极经世》的后天象数篇中,除了介绍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排序,还提到了河图和洛书与先后天八卦的关系,所以本篇文章接着上一篇文章对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介绍,并且简单介绍下河图和洛书,以及在文章的末尾,发两张从未出现过的河图和洛书的易数图,这两张图意义重大,我们在文章末尾说。
我们知道《易经》和《道德经》都有提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后人把这句话的“易理”无限发挥,把“道”演变成了各种“乱七八糟”的解释,不过这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易象”本就可以无限发挥,而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邵雍在这里说了: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一般有些悟性的就会清楚,所谓“道”的描述,就是源于“易”,而“易”的来源,最初即天体运动规律的表述。“诸象莫大乎日月”,古人抬头望天,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周期和规律,并且发现万物都呈现类应的原理,所谓“类应”,即不同的事物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不同的事物根据“易学”中的“易象”思维,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进行归类。这种联系可以是颜色,形状,位置,大小,外观,属性等等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事物。
而“道”学的产生,最初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日月变化而造成的万物协同一致的规律。所以“道”的根源是:天体的运动周期所产生的规律。正因为万物处于地球之上,而日月的运动,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本质上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互相运动,这是古人最易观察的天象。
绝大部分的“道”学内容,旨在天体运动的框架下进行“易理”的阐述。如果背离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就成为了无源之水。
后天八卦中,以震动为始,邵雍称“震始变者,故当朝夕之位”,以震为东方应春天万物萌生。“坎离交之极者,故当子午之位”,水火交融处于对立状态,处于子午位置。“巽艮虽不交,而阴阳犹杂,故当用中之偏”,我们看巽艮的卦画,“艮覆碗,巽下断”,在先后天八卦中是处于四角的位置,即不对立,也无相交,为阴阳运动杂气,所以无论在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都不是处于四极位。
“乾坤纯阴纯阳也,故当不用之位”,说到乾坤卦,邵雍这里并没有给一个“易理”上的解释,只说了“纯阴纯阳”,我们知道乾坤是可以互换的,在汉语词典中,有句话叫做“颠倒乾坤”,本意是指明白天体规律,本领高强的人。只是后来语义发生了变化,变得跟“颠倒黑白”一样的意思了,已经忘记了乾坤的象数原理,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自古以来“腐儒”干的事“男尊女卑”,若乾天216,坤地144,乾坤互根,为何不能乾天144,坤地216?
对于有些人,动则说乾坤天地的,还有什么乾坤不变,两极不动的人,这些人想玩自己的“易理”、“道理”,但是他们的祖师爷邵雍玩的更溜,境界还差的太远。
《易》有交易和变易。惟交乃变,总不外乎一阴一阳互易。而天地为何会交?这就涉及到本质原理了,也是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邵雍解释两种形式:对待和流行。“对待,一彼一此交换。流行,一来一往迭乘”,震动为始,交于东西,坤交一阳而震自下,故而“震仰盂
”。而南北两极,“春秋视朝夕,交极於南北”,坤三断线,交一断线于离卦,于是“离中虚”,这是六十四卦方圆图,我们前面说过“姤和复”了。
“寒暑视子午,其东南巽,东北艮,同居天地之用,列中极之左偏,于河、洛为间位”,寒暑看子午位,而东南“巽”和东北“艮”位,邵雍称其为“天地之用”,处于后天八卦左偏位,而在河洛属于“间位”。邵雍说它们“虽不谓正交,而坤以一阴杂乎乾阳之下,乾以一阳杂乎坤阴之上,犹之交”,坤交一断线于乾之下,于是“巽下断”;乾交一横线于坤之上,于是“艮覆碗”,“二气之杂揉,万物之杂赜”。
由上面邵雍的描述,得出其结论“易者,一阴一阳之交”。而“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而又验证其结论“乾坤纯阴纯阳,当不用之位”,无交而不成易。这就是邵雍“交易”的描述,并且邵雍给这种情况赋予了“易理”,叫做“老退不用事”。而以生长之事寄于长男长女,于是震长男出为始,巽长女以齐长男,乘阳气而发扬。后天八卦依次排列,“南讹离见,西成兑悦,北归坎劳,要终于成艮”,这整个一圈下来,就是邵雍对后天八卦的“易理”解释,当然这个“易理”结合了部分的“象数”。在邵雍看来,以乾坤用事,叫做“处先而时已过”,以其余用事,叫做“处后而时当位”。
乾坤纵而六子横,这就是“易”。这就是古代“六子棋”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