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作为一个并不起眼的南方城市能够为广大国人所熟知离不开金庸老爷子的贡献,不过金氏小说的演绎却并非凭空捏造,这座城市在宋蒙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中确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南下,宋蒙之间爆发全面战争,在西起四川东至淮河的一千多公里战线上,蒙古人兵分三路全线推进。作为应对,宋人精心构筑起享誉后世的江淮防御体系,并成功阻滞北兵南进长达45年之久。这条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防线在向世人展示其强大威力的同时,也掩盖着一个无法忽视的软肋——襄阳。
西靠巴蜀,东临淮水,襄阳是棋眼
对宋史稍有研究的人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即:宋蒙对峙多年,尽管南朝勉力支撑,但北军始终无法跨过长江,可几乎是在襄阳城破的一瞬间,南宋的整个防御体系便全部崩盘,襄阳城有那么重要吗?让我们从地形上先来看一看襄阳以西的巴蜀,秦岭、大巴山、巫山和青藏高原等山脉共同环抱成都平原,长江上游及其无数分支贯穿四川南部。这种四周群山环抱、域内河流纵横的地形极利防守,而不利于进攻,故而从蒙哥汗到忽必烈,蒙古几度杀入蜀中,但总是在最后一刻被宋人顶回北方。甚至直到南宋覆灭,川人的抵抗已经失去政治意义,巴蜀的各部州县才逐次沦陷。显而易见,作为南宋防御体系的西线一环,四川凭借地利之优,问题不大。
南庇江汉,北拒强敌,襄阳是门户
打仗比拼的是兵力、是勇气,同时考验的也是后勤、是粮草。自金国驱逐宋人南渡之后,北方广袤的粮食区已经和南宋没有关系了,尽管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宋朝依旧占据着东南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在面对蒙古这种体量的对手时,南宋始终处于战略劣势。如今宋廷手中屈指可数的农耕区莫过于成都平原、江汉平原、两淮之间、洞庭湖和鄱阳湖一线,再往南就是广大未开发的百越之地。其中成都平原要支撑巴蜀作战,自顾尚且不足,根本没有多余的粮草出川;两淮之间是交战区,经年累月的战争把这里打得支离破碎。因此,江汉平原就成了朝廷手里为数不多的本钱之一,而襄阳城就是把这块富庶之地同北方烽火隔离的唯一屏障。
顺江东下,直捣黄龙,襄阳是基地
平心而论,吕文德其人并不像金庸小说里描绘的那般不堪,其实想想也知道,一个朝廷哪怕再昏庸也不至于把一个无能鼠辈放在关乎自身存亡的位置上。真实的吕文德不仅胆量过人,而且指挥调度颇为有方,而缺点就是党同伐异、打击政敌。彼时悍将刘整与吕文德同朝为官,但后者与贾似道沆瀣一气,双方势同水火,最终在吕文德的排挤和迫害下,刘整投降蒙古,并带去瘫痪江淮防线的全套方略。从地理格局中不难看出,襄阳不仅扼守巴蜀和淮水、庇护江汉平原,更要命的是紧贴汉水,从这里起航可以直接进入长江主航道,然后顺江东下,重复秦灭楚、晋灭吴、隋灭陈之故事。这一招极其狠毒,事后证明也是蒙古灭宋的不二之选。
从文化上讲,来襄阳好几年,南北交融的地方,米饭、面食什么都有,襄阳牛肉面也出名,不错
襄阳是湖北的门户,并不能撼动南朝。解放战争时襄阳早于淮海战役解放,并没有使南京国民政府崩溃,也没有使武昌剿总惊慌,直到淮海大战三野二野渡江后四野先遣兵团南下,南京武昌方面才感到压力
所以说战略要地往往就是战争中最薄弱的地方
一线生机悬于一城,本身就是大bug,严重缺乏战略纵深
而此时,北方军才汉中入川或者迂回大西南入川,就能顺流而下席卷江南,而且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南朝也只能被动的布署军队防御
这就好比一个杠铃,一东一西两头重中间轻,而且要么放弃四川,要么放弃江南,南朝的野战机动兵力就被钉在两个死地,如果打下了襄阳就相当于把南朝的拦腰截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