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关于地的部分,这是最内圈的。最核心的是24山向,而24山向是基于八卦,八卦又源于方位,方位又源于最基础的五行,五行又分阴阳,阴阳合二为一为太极,太极源于无极。
在有形的角度来看,太极是作为最根本的存在。太极,没什么神秘,咱就理解为一个圆,这个圆就是我们生存的时空。太极首先一分为二,分为阴阳。古人根据天体的运行规律,创了一套易卦体系,用一根长横带有阳爻,两个间断的小短横代表阴爻。
最早要追溯到起码距今7000–9000年左右,这是有考古证据佐证的。至于是否再往前,目前没有考古遗址可以证实,而这个时代大约在伏羲时代。古人最早是通过观察太阳在白天的运动变化,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把一年先分为两部分,即冬至点与夏至点。冬至点是影子最长,夏至点影子最短,所以冬至点用阴爻代表,夏至点用阳爻代表,这就是太极分两仪。定出来两个极点之后,古人又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观察,发现春分点与秋分点,影子一样长,区别是春分后,影子越来越短;秋分后,影子越来越长。所以春分点就成了少阳,秋分点就成了少阴,夏至点是老阳,冬至点是老阴,这就是两仪生四象。古人继续观察发现,从冬至后,影子越来越短,夏至后,影子越来越长,于是根据这个变化,又在四象的基础上在上面添了一个阴或阳爻的符号,于是就构成了八卦。这个八卦就是伏羲作的先天八卦,能客观反映日影的变化。古人还通过夜晚观察水,金,火,木,土五颗星的变化,发现一与六月水星最亮;二与七月火星最亮;三与八月木星最亮;四与九月金星最亮;五与十月土星最亮。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先贤们发现天地的变化与人息息相关,用五运六气的规律变化,又画出了一副天地人互动的图,这就是洛书九宫,这个图与先天八卦不同,先天八卦只能反映日影的变化,而洛书九宫是同时可以反映天地人互动变化的。这个洛书的规律适应于三维内的任何生命,尤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洛书九宫这个后天八卦就被作为底本图,应用到各种场合中。具体表现为:坎卦在正北(正下方)冬至,艮卦在东北(左下方)立春,震卦在正东(正左方)春分,巽卦在东南(左上方)立夏,离卦在正南(正上方)夏至,坤卦在西南(右上方)立秋,兑卦在正西(正右方)秋分,乾卦在西北(右下方)立冬。
有了后天八卦这个底本,代表天的节气,与代表地的方位,同时融入了进来。24节气被均匀的分布到八卦中,24山向也被分布到八卦中,与24节气对应。具体表现为:每个卦管三个山向,三个节或气(每个节或气15天多一点)。其中从下往上顺时针旋转顺序为:坎卦代表的节气为小雪,大雪,冬至,代表的山向为壬子癸。壬对应小雪,子对应大雪,癸对应冬至;艮卦代表小寒,大寒,立春,对应的山向为丑艮寅,依旧是一个山向对应一个节气,如丑代表小寒,艮代表大寒,寅代表立春,下同;震卦代表雨水,惊蛰,春分,对应的山向为甲卯乙;巽卦代表清明,谷雨,立夏,对应辰巽巳三个山向;离卦(正上方)代表小满,芒种,夏至,对应丙午丁三个山向;坤卦代表小暑,大暑,立秋,对应未坤申三个山向;兑卦代表处暑,白露,秋分,对应庚酉辛三个山向;乾卦代表寒露,霜降,立冬,对应戌乾亥三个山向。再循环下来,又到了坎卦的壬子癸三山向了。24山向由8个天干,4个四隅卦(四正卦被地支的子午卯酉代替),12地支组成。
那么28星宿是如何融入进来的呢?首先把每个星宿最中间的那个星宿作为一个相对平衡点,即运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其余24个星宿与24节气与24山一一对应。在最古老的五气经天图中,当时冬至点是介于虚宿与危宿之间的,但随着岁差的影响,截止到去年2021辛丑年,冬至点是在箕宿0.35度左右的位置了,所以每个节气点,太阳在星宿的位置也变了,以2022年芒种为例,太阳在参宿附近了。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有变,在人有应!要与时俱进,尊重客观事实,学易最忌拘泥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