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里的“以会经运”第一篇信息量很大,它制定开物和闭物数,以元统会,会统运,制定开物节点月寅3,起于丰卦九四爻,闭数寅半至戌半,对应节气,制定卦气,分正卦,运卦,世卦。开物取四十卦,闭物取二十卦,整体时间节点的起止采用前面说的“取七去三”原则,“三分,去一用二”得丰九四。“十分,去三用七”得开物二百四十运。“十一而四分,去一用三”对应具体卦气值。
“以会经运”第一篇完成后,定中国史料记载年代起于“日之甲 月之巳六 星之癸一百八十”,而后不断的排列模型数,前后延伸3600年,在这些历史周期中,在不同的数字内填入历史年代的大事,整体的起伏趋势,就是我们上一章里邵雍总结的“天地之气,运否而随,随而泰,自北而南则治。泰而蛊,蛊而否,自南而北则乱。乱久复治,循环消长”。
我们之前的篇章都是一步步来的,因为没看懂,可能后面就跟看天书一样了。皇极经世书内的规律对应比较强,而且多种文字符号的叠加使得现代人看来概念非常混乱。其实数字的规律是容易看明白的,最难的是原理,也就是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易数,以及易数为什么会这样对应,这些才是最难明白的。
“以会经运”的第一篇就是总起的作用,为后面皇极数的扩展,历史朝代事件的记录,以及后人的对应制定了总纲领。
本篇我们主要说说这第一篇概念和易数的制定原理。
兼用日月星辰和元会运世符号,因为涉及到不断的往下拓展,所以用其它的符号才使得模型里的概念不至于造成混乱。
日月星辰与元会运世符号对应,日对应元,月对应会,星对应运,辰对应世。同时将天干代入以表达节气,将数字代入以表达“星”与“运”数,根据前文所说的“六爻”变的方式,依次排列1个运卦和6个世卦。运卦代表2160年,其内单个爻代表360年,正卦的单爻变得出“运卦”,运卦内六爻皆变得出6个“世卦”,每个世卦代表60年。
这样就得出了下面这张图表:
这是开物以来第一个节气“惊蛰”,也就是代表1/2会。总位于“日之甲,月寅3”,从惊蛰“己”起排列,对应经星之七十六数,运卦为明夷,6个“世卦”分别为“贲、既济、丰、复、泰、谦”。
我们来搞懂这张图的符号排列原理。
“日之甲”,也就是甲元,皇极经世是以元为最大单位,一元代表129600年,在表达历史周期时,因为邵雍是想表达“人”的周期,所以以129600年概括有史料记载的历史,足够了,所以起甲元,并且保持单位不变。
为何是“月寅3”?
为什么是惊蛰?
为什么是“经星之76”?
皇极经世篇多处使用“取七去三”原理,以开物和闭物数对应这个原理,并且以周天六十四卦的规律来论述这个易数规律。开物时间为寅半戌半,我们排出六十四卦方圆图,并配上十二地支节点:
根据上文说的原理:十,去三用七;十二,去四用八。开物起于寅半戌半。天起冬至子,地辟大寒丑,人动惊蛰寅。对此,邵雍这么说:自寅会卦直丰九四,始离明震动,物象以开。人则士农工商,物则走飞草木。向明而治,主鬯而君,自兹备矣。天地章庆。
也是为什么《易经》论述丰卦时描述为“丰者,大也。明以动”的原因。
代入六十干支的符号:
寅会的三十运分别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寅半为己卯,节气对应惊蛰,周天节气对应数字360,卯数90,寅半数15,寅半75,动于76。
这就是为什么图表时间起于:惊蛰,日之甲、月寅3、星之76。
也就是皇极经世内历史朝代皇极数(开物数)以此为始。
所以皇极经世内描述“以会经运,自寅会己卯直丰九四,明夷之谦”,那么卦怎么来的呢?
寅会值丰卦,用九四为始动,原理就是前文说的。丰动变为运卦,下图所示:
这个明夷卦就是“运卦”了,我们前文说了,一会代表10800年,一会包含5卦,每卦为2160年,1卦内1爻变,为360年。
继续,采用“六爻变”方式,自上而下,依次变卦:
明夷六爻变,得出贲卦。
明夷五爻变,得出既济卦。
明夷四爻变,得出丰卦。
明夷三爻变,得出复卦。
明夷二爻变,得出泰卦。
明夷初爻变,得出谦卦。
好了,每卦为60年,共对应2160的1卦内的1爻变360年。
那么,这图表的第一行排列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排的了。其后的类似,填数进去就可以了,只要注意等到寅会的丰卦排列完之后,就要换革卦了。
有人可能会疑问:搁这玩呢?卦变来变去的能表达时间吗?
可以,卦序的变化就可以表达一周的模型,而且对应时间和空间,比如乾卦的六爻变,最后易数129600年。其它的卦也是如此,所以邵雍前面才花了大篇幅叙述和论证这些。
起始点制定好了,后面按照规律排列。皇极经世篇说:合之前数,为阳升六会,计180运,2160世,64800年;其阴降六运,自午中姤之乾,至亥中剥之坤,右数视左。而闭物以上,闭物以下,中戍而分。数皆可举矣。
我们后面列举朝代的皇极数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