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易》卦序如何排列
今天所见的传世本《周易》卦序为:
上经30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34卦: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见下图:
这种排列方式,不像伏羲卦序,按着先天八卦衍生的卦序排列(按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排列,如下图),
也不像连山卦序(按着“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下图):
还不像归藏卦序(按着“坤乾震巽离坎艮兑”排列),居然也不是后天八卦卦序(按着“震巽离坤兑乾坎艮”排列)。而且上经只有30卦,下经却有34卦,一点也不符合对称之美。感觉这套卦序像是拼凑出来的。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还编了个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可见古人也对这个卦序的排列方式非常头疼。所以古人想方设法对这个卦序的逻辑有种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根据卦象而排列的。后代易学大家研究后大多认为有其内在数理逻辑规律,但大多人的解释牵强繁杂,难以令人满意。
2 《周易》卦序的规律性
因此需要仔细研究这个卦序的卦象,从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仔细观察卦序,可以发现两两卦之间,大多数互相颠倒的,剩下8个则是互相阴阳爻对称的(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孔子的后代孔颖达称之为“两两相偶,非反即覆”,明代来知德将“反”与“覆”称作错与综(见下面各图)。
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个原则,称之为“非覆即变”,是易学里特有的变化卦象的方法:覆是指“覆卦”,意思就是把原来的卦上下颠倒过来,得到一个新的卦,又叫“综卦”;变是指“变卦”,意思是把卦里的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得到一个新的卦,又叫“错卦”,见下图(另外下图里第二个是“互卦”,就是把本卦的234爻拿出来作为一个下卦,把345爻拿出作为上卦,两者组成一个新卦。不过在卦序问题上不涉及互卦):
例如下面48个卦,两两之间都是互为综卦(相覆),对角线之间两两互为错卦:
下面这16个卦,互为错卦(变卦)。其中其中第1-2列的八个卦,互为错卦,而且综卦是自己;第3-4列的八个卦,不仅互为错卦,也互为综卦。
因此,可以了解《周易》的这种排序,有一定的规律性,俩俩之间是成对出现的。
但进一步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屯卦蒙卦排在乾卦坤卦后面呢?为什么屯卦蒙卦后面是需卦讼卦呢?为什么需卦讼卦后面是师卦和比卦呢?……可见只有“覆卦错卦”的概念还是解释力不够。
3 《周易》卦序内在的逻辑
还是要回过头来从最基础的伏羲先天64卦开始追溯。这种来自于伏羲思想的排列方式最为简单,但却把各个卦之间的数学对称关系显示的最为清楚,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参考伏羲推演出先天八卦的逻辑(从阴阳,到四象,到八卦,到16卦,到32卦,到64卦的逻辑顺序),就可以得到这个图:
再将这64卦依次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排列在8×8的矩阵里,就得到了伏羲先天64卦的排列方式:
这种排列方式简单易懂,因此常被用来作为占卦人快速查找卦象的工具表。而且这种排列又与洛书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