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综合区 综合区 关注:516 内容:61

    人各种“疾病”所产生的总根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超典 > 人体研究 > 综合区 > 正文
    • 综合区
    • LV7
      VIP5
      ⚔ 管理員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难的话题,而且也暂时不会被世俗认可。

      病根

      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每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表象,并且会各自不同发展,大体上都分作这么几个过程:病根 – 潜伏 – 激活发病 – 传变 – 治愈表证再循环或者死亡。

      问题就在这个“病根”,病根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不要听到名字叫“病根”就一定要理解成我们所想的“疾病”。现代医疗,是企图从人类的“基因图谱”中,去对比和提前发现这种所谓“异常”情况,因为现代医疗会分析各种癌症或者疾病作为判断依据。而传统中医是以五行偏胜来定义这种“不同”,也就是说易学文化是以“五行”来对人的不同身体进行相似“建模”,以偏胜来模拟数量。

      对比于科学方式的“基因”研究,和传统中医方式的易学“建模”,当然现代人会认为“基因”研究更科学,更可见和可研究,这一点倒是没错,只不过“基因”序列研究,仍旧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量,因为它是从细节入手,况且是否是“病”,还得依据现代医疗的判定。所以这中间就有许多难以把控的地方,因为只要有一处没处理好,就可能产生错误。

      而五行的建模,当然先是一种“大而化”的手段。建模的符号不止“五行”,上面还有“阴阳”,还有传统中医里面的一系列概念,比如“五脏、六腑、脏腑系统、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经络系统”,比如三阴三阳的人体系统,比如三焦系统,营卫气血系统等等,这些都是依据易学进行建模的工具,也是表达人体“基因”的工具。

      我之所以突出“五行”,是因为我是从四柱八字的易占角度入手,是因为确实可以通过八字分析出人的秉性。但是传统中医的建模工具是各种各样的。也就是说“它看起来没那么草率”,而且这些工具很多都是从传变来研究。

      所以“病根”来源于人“与生俱来”的基因,而这种“基因”,易学里称作“秉性”。

      秉性

      秉性是与生俱来,它会在人体上表现出各种与其“相符”的特性,由“秉性”产生各种性格,所以现代经常听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不全是。同时在身体上表现为独有的皮肤,身体素质,抵抗力,外貌长相等,而且会表现在行为上,或孤僻,或热情,或内向,外向等等。

      但人毕竟具备主观意识和能动性,所以“秉性”并非绝对不变,会呈现上下的大体变化差异。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变化不大,也就是自古以来说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对其外在表现的性格,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大运和流年,外在的大环境会发生改变,性格有时候也会变化,但这种变化会不会随着换岁运而重新回归,就看“秉性”是否真的发生了改变。

      秉性与外在环境的影响变化

      这里的环境统归于一切的人体外在因素,比如家庭,社会,生长的环境,位置,接触的人,事,物等等,一切外在因素,在易学中是统称为“风水”。不要听到“风水”一词,就跟现代的神棍言论挂钩,其实风水是很务实,有用的。不是现代那些“风水”神棍天天吵来吵去的那些。

      而在现代的表述中,会归类为时间。比如一个人会说:某某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化很大。这种变化体现在外貌,形象,气质等等各方面。

      在易学中,会论述:秉性会与大运,流年以及风水,时时作用,内外影响因素下,成就了个体的一生。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

      秉性是根本,是根本作用因素,然后不同的秉性,随着时间的更替,与外界一切大环境时时发生作用,于是产生了不同的际遇,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

      之所以说秉性是根本,因为对待不同的外部环境,人会有不同的作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同样生活在一个家庭里面的个体,人生会不同。所以秉性是根本决定因素,有句话叫做“境随心转”,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秉性会有不同的影响力。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先天秉性和外部一切环境作用的结果。

      与“疾病”的联系

      病根 – 潜伏 – 激活发病 – 传变 – 治愈表证再循环或者死亡,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明白,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秉性,不同的基因,所以一生会有不同的遭遇。

      那么是不是说,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不健康的?

      不能这样表述,应该说“人从一生下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秉性不同,身体结构上有偏胜,五行属性不同,而在外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人与人从出生下来就不是公平的,有人在学习上天赋异禀,有人则思维很活跃,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导致学习很差,这是一个表象。

      就身体的健康来说,不同秉性,面对不同环境,产生不同性格,出现不同的行为,身体的健康程度自然也不同。所以可能发生的“疾病”便不同。

      “疾病”的定义

      什么是“疾病”?或者说人类能达成一致的“疾病”定义是什么?

      在网络上,是这样描述“疾病”的:疾病,人体的状态。疾病(Disease)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细胞,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也就是说,致病因素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会引起细胞的损伤,这个被损伤的细胞出现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紊乱等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疾病属于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诱因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医疗看来,作为衡量其是否产生的因素,为细胞的损伤,以及损伤后是否出现人体功能的异常变化。

      那么也就是说,能被人类所感知的“异常”,是人体功能已经出现“紊乱”。

      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疗,无疑都会突出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先撇开“外伤”,也就是忽然由外物对身体造成的结构性创伤,因为现代医疗对人体这种突发的“外伤”的处理,已经做得很好了,这里没必要再论述。

      这里无疑都提到了“积累”,我们上面说的“潜伏”,正因为先天秉性有差异,会导致人随着时间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习惯等,包括身体使用上,做人做事上等等,这种种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身体,使得身体长期在这种行为习惯下,积累了“病根”,于是对外呈现出不同的机体反应和“疾病”。

      比如人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得“风湿”,人是有能动性的,为什么会选择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下呢?因为种种的因素,或许因为喜欢,或许因为物质条件不足,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物质条件的缺乏呢?同样是人长期的行为以及外部大环境导致。比如外部大环境常年战争,没有条件去寻求物质的改变;以及个体不在意“潮湿”的环境。

      再比如一个经常不吃饭,或者饮食不规律的人,容易得“肠胃疾病”。不是说一定,是概率问题,这一点无疑是传统还是现代,都不会有争议。那么他为什么要经常不吃饭或者饮食不规律?依然会是意识性格,以及外部环境的作用双重条件下导致的结果。

      所以,“疾病”并非偶然,随机,针对不同的个体,而几乎会具备“注定性”。这也是为什么通过一个人的八字分析时,会得出大体规律的原理。

      “疾病”会有一定的“注定性”,但不能定论,因为还存在“偶然性”,前提是人的秉性所表现出的“性格”和“行为”发生一定的改变,另外,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也是一个因素。这种外部大环境,古人用“五运六气”表达,可粗略表达,因为还得兼顾一些其它的环境。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外部疾病的爆发忽然在某一年某一月;外部疾病的表象(痛,没劲等等)会在不同时间段,表现不同;轻微的疾病忽然在某一时间段自我恢复;健康的身体忽然在某时刻发病;……等等情况。

      现代医疗依然注重“人体免疫力”,但是这个“免疫力”从何而来?是否不同人的“免疫”能力不同,这个科学暂时没有具体结论。

      实质上就是我上面讲的情况。

      所以现代用“亚健康”来形容一个人,说明“亚健康”随时会表现出“不健康”,即“疾病”的爆发。那么这个爆发点会在何时?身体会出现什么样能表现出来的“外象”?疾病会随着时间如何变化?……这些问题,现代依旧没有统一答案,但是通过我上面所讲方式即可“大体知晓”。

      “疾病”的爆发

      “亚健康”来形容一个人很合适,“疾病”的爆发是随着在外表现出能见,能感受,能被机器检测到的种种“物象”,“物象”我们是用的易学术语,其实现代话也能理解。而“疾病”未爆发之前,不代表这个人就是完全健康的。

      所以“疾病”能否在外爆发,呈现出“物象”,那是取决于是否超过了人体的这个“健康”的阈值。而这个健康的“阈值”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拉伸或者增大,常见的形式有:合理的体育锻炼,心性的调节,还有合理的养生方式等。

      虽然这些手段几乎全部是外部手段的调节,但是不可或缺,因为人几乎是无法改变秉性的。

      所以医疗不可或缺,人离不开医疗的辅助。在不能知晓种种根源的前提下,人不能随意自己去判断疾病,因为这点很难。现代有各种邪教组织或者“神棍”医学爱好者,企图蛊惑人心,污蔑医疗手段,实际上这些人什么都不懂,而且这些人变相地“杀人”。有一定常识和文化基础的人,绝不会去肆意诋毁“医疗”的重要性

      还有现代的各种“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品,几乎都是乱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不依据人体的特性,不知晓疾病的根源,不能完全明白人体健康随着时间的变化,那么就不能乱吃,乱来,那现代几乎没有人清楚一点,所以我说都是“乱来的”。

      虽然上述所说,“秉性”是根本,但是要判断清楚不容易,且“秉性”在外的“表象”,会随着所有外部环境,人的性格变化,时间等各种因素而变化,所以说要真正认识清楚一个人,很难,非常难。

      那么中医是否一定要与这些“易占”手段连在一起呢?

      也不是,自古以来,医家其实就抵触“易占”,也不是没有原因,比如汉之前,有很多的“巫医”或者“道医”之类的挂名的人,想方设法用“牛鬼蛇神”来骗人,不仅骗钱还害命,所以自古以来医家就很抵触这类事物。当然现代也一样,这样的所谓“土方”、“秘方”、“道医”等,基本都一个德行。可以参看有关的史料记录。医圣张仲景更是抵触这类事物,因为确实由此带来的危害太大了,百姓都相信那些“道医”、“巫医”,死亡不计其数。

      所以传统中医发展出了一套诊疗系统,即“望闻问切”四诊,同时,在诊治上也发展出了多种手段,各种手段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也就是合适不合适的区别。

      正规的医疗体系,当然不能仅用易学知识就全部概括。这是不负责任,且不懂医理的人才会干的事。易学讲究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从大方向上判断人体的身体属性(秉性),并判断疾病可能出现的大体位置,注意我这里用的全部是“大体”一词,然后结合正规医疗手段,无论是传统中医,或者现代医疗的各类生物、物理、化学、精神、综合等治疗方式,切入到具体的物质层面去判断,精准治疗。这才是正确的手段。

      所以上层的理念是一个构建,是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是一个总起的“大而论之”。但是仍旧需要落实到最终层面,两者是互补而缺一不可的。

      不过说来说去,传统中医还是与易学密不可分,或者直接说,传统中医的整个过程,还是与“易占”有着关联性,比如“脉象”就是一种没有严格标准的“象学”,清楚易学的都会知道,“象学”意味着什么,因为易占离不开猜象。

      既要把一些“蛀虫”式的骗钱手段分开,又要让传统中医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事情。万物以中和为贵,任何偏差的认识都会导致错误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讲的传统中医和易学的密不可分联系,跟现代所谓的“道医”没有什么关系,不要去盲目相信社会上的各种打着旗号的所谓“道医”,不管它是哪个“道”,都少有人真正清楚易学如何用于人体建模,都少有人清楚经络体系的整体建模原理和方式,现代大部分的“道医”,只是打着幌子赚钱而已。我不否定所有,我否定其中的绝大多数。

      现代中医粉总是说:碰到好的中医要讲究缘分,去哪里找这个“缘分”,这其实就是嘴犟而已,等你“缘分”到了,人都差不多了。这些人不懂中医,只是叶公好龙而已,不要相信此类狗屁言论,搞得看病跟要去买彩票一样。

      要理解上面的内容,很不容易;要客观公正的看待上面内容,更加不容易。没有全面整体的易学框架和思维,便很难认识清楚这些。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第一》中曾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想强调传统中医与易学之间的联系,如今还得补充一点:欲为大医,先得清楚整体的易学思维框架,清楚这所有学术体系建立的根源所在。然后是孙思邈文中所提各类的运用。清楚了传统中医的符号根源,人体脏腑,经络模型体系,可不需要深入去研究诸多的“易占”知识,学会用“象”即可。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必须掌握现代的医疗知识体系,比如人体的生化反应,各类实体脏器的特征,属性和表象,各类生理指标等等,这一点必不可少。少了这一点,则绝无可能成为孙思邈所说“大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签到
      繁體
      客服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