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这些古代计量器具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计量器具背后的文化吧。
“龠”、“合”、“升”、“斗”、“斛”,在这些计量单位中,升和斗是最为常见的计量粮食的用具,在历史的长河中衍生出不少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日进斗金、不为五斗米折腰、海水不可斗量等…… ,今天我们就从斗和升开始讲起吧。
斗作为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量具,是人类文明史中出现的最早以物换物的装载用具,它采用全木制作,样式为上大下小,开口呈正方形,四个侧面以梯形缩小,制作形态为合卯契合,完全不用一颗钉子。
斗 [dǒu]:中国市制容量单位
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标准度量不够大众化的世道,民间普遍以“升”“斗”等容量单位来衡量粮食的分量,这是历史的印记。我们从升斗小民这个词中,看看那个时代的人文生态。在近代许多文化作品中揭露了地主放高利贷采取小斗出,大斗进的手段欺诈农民,地主用自己所做的假斗,中间带一夹层,并装有活板,到了收粮的时候,制药简单的一抽,便让老百姓的粮食损失不少,相当无耻,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是相当恶劣。
而在普通百姓的民间交易中,并没有那么多肮脏的事情,升子借粮都是尽可能的装的升尖,在还粮时,升子装满后用手指或筷子沿升子口刮平,这叫“平升”。如果升子装满了再往上加,加到堆不下为止,则叫做“满升”或“尖升”。还粮的时候还一定要尖升,普通民众以此表示对邻居、相邻搭救之情的谢意。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弥足珍贵。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能看到升和斗的出现,不过它已然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大部分已处于闲置的状态。
升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出现: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于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这只是当时官方的一面之词,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各个地方的斗的规格并不一致,其中大小掺杂,容积不同 。
升 [shēng]:量粮食的器具
直到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之后,又经过了汉代的制度化,升斗才有了严格的制作要求,作为国家规定的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以升子来说,在里面装满粮食以后,多出来的拔尖部分用尺子刮掉,如此十下便是一斗,完全没有水分,是相当公平的。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经常会使用小斗来诓骗百姓。
了解了升和斗,再认识一下剩下的计量器具吧,先来看看你读对这几个计量器具了吗?
龠 [yuè]:古代容量单位
龠为最小量器,由笛子演化而来。一龠等于半合(gě),合的图没找到。
斛[hú]: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
它们之间的换算:
一石(shí)等于十斗,
一斗等于十升,
一升等于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