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与洛书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两张图,关于其起源有很多的说法,多半跟神秘事物挂钩,比如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既然是对应象数,那么自然会有无数的规律与之对应,我们就不再老调重弹的去讲一些大多数人都清楚的应用了,我们先看看网络上其它人是怎么说河图来源的,然后我们用天文软件去演示下看看对不对。
我们先看下面这一例,看截图:
“河图说本质,用阴阳五行划十个月,水星1.6,火星,2.7,木星 3.8 ,金星 4.9,土星 5.10 依次出现在夜空 。其中 土星 震 中央,全年都可见,5.10为正中。视为镇星。”
这是原话,大概意思是说:历法采用十月历计时,每年十月历的1月和6月,在视运动下的星空能够看到水星;每年十月历的2月和7月,在视运动下的星空能够看到火星;每年十月历的3月和8月,在视运动下的星空能够看到木星;每年十月历的4月和9月,在视运动下的星空能够看到金星;每年十月历的5月和10月,在视运动下的星空能够看到土星;然后土星全年在中央可以看到。
其实这段话不严谨,因为没有交代:
1、依据古代观象习惯,一般是晚上6点到子时时间段,晚上8点左右居多;
2、到底是面南还是面北没有交代,那依据我们的地理位置,选择北半球分别面南和面北吧;
3、时和分没有定义,那么天体是轮转的,这中间位置会变得非常大,这块相当不严谨,也就是你没确定具体观测时间点;
4、假如1月和6月是只能见到水星?还是水星会正好位于南北中天,也就是头顶中线的位置?其它行星不可见?这里没交代。或者说是水、火、木、金、土轮流顺时针出现?
5、1月和6月,水星到底是可见,还是位于地理位置的北方?如果是可见,加上地平,北方可不能见,这里没交代清楚。
6、1月和6月,这里面可有72天的时间,既然只是模糊制定,我们就任意选取这个月内的时间。
好了,我们开始模拟这个结论的天象,时间的话,我们参考十月历的时间,大概选定,彝族十月历使用时间很长,与古四分历,十二月历相当,黄帝征战时期就存在,我们随意选个其后的时间,就公元前2000年吧,然后地点,我们定位洛阳。
我们还得大概了解彝族十月历,这个历法是计360日,然后剩下日子分大小年,冬至和夏至过年,分别分配3天以及2天,或者3天。一般情况下,在公历的12月20号左右,就到了彝族的一月,为木公月,按照十二生肖轮值三次,一月含36日。到了快公历2月份的时间为彝族二月,称作木母月。分阴阳,依次轮转五行,十个阶段,为十月。
因为没有制定月份内具体时间,那么我们暂且选用以下时间来观测:
河图中数字1:十月历一月,公历1月15日。
河图中数字2:十月历二月,公历2月15日。
河图中数字3:十月历三月,公历4月1日。
河图中数字4:十月历四月,公历5月1日。
河图中数字5:十月历五月,公历6月1日。
河图中数字6:十月历六月,公历7月15日。
河图中数字7:十月历七月,公历8月15日。
河图中数字8:十月历八月,公历9月20日。
河图中数字9:十月历九月,公历10月15日。
河图中数字10:十月历十月,公历12月1日。
观测时间,我们选取晚上7点,即19:00,分别采取面南面北的观测方式,观测地点选择洛阳。
我们先看第一个:历法采用十月历计时,每年十月历的1月和6月,在视运动下的星空能够看到水星。
上图,彝族一月,水星在图中跟太阳靠近,位置也不在北,我们看是否可见,加上地平:
乌漆嘛黑,并不可见,那么我们调整观测时间,调到4点半,正好升起于西南地平,如下图:
不过这个4点多观星太早了吧?而且越早越可见,只是大白天能看的清楚吗?后面也不是按照五行顺序排列的五星,是依次跟着木星、金星、土星、火星。
我们按照4点半调到彝族6月,晚上7点之前,水星都可见,视运动下可见在白天的6点到晚上7点:
但是这是大白天时间段,古人能看清楚此时的水星吗?而且这个金星、土星、太阳靠在一起,金星和土星也可见,这能说明什么?水星也什么特殊性吗?还有这里土星是镇了中央吗?是在中央的位置?土星全年可见?至少此图是白天看不清,晚上看不到,没入地平了。
换成面南,只是方位看起来相反,规律还是一样。
其它的就不举例了,经不起实际验证。那么这里十月历里五星的规律对应不上。你根本无法用“全年可见”这个词,不同的时间点,一天内都会“不可见”。而且不同的观测时间点,五星的方位都不同。
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
再来看看其它的说法:
“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是原话。意思是不分十月历,按照现在的公历,每年11月冬至前,水星出现在北方;7月夏至后,火星出现在南方;3月春分的时间点,木星出现在东方;9月秋分后,金星出现在西方;5月的时间,土星在中天的位置。
没有指出是哪个观测时间,我们还是按照6-8点左右的观测时间。
我们用软件模拟下是否是这样。
11月的冬至前,适合观测的傍晚时间,水星并不出现在北方。
7月夏至后,适合观测的傍晚时间,火星并不出现在南方,而是在观测不到的地平下北方位置。
其它的基本不用验证了,不指定时间,一天内甚至某些五星的位置都会经历一周,不会有在哪里的特殊性。白天假如都观测不到,五星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区别?
所以这个说法也不成立。
你会发现,网络上大部分河图、洛书以及各种图示的解释,都不会详细论述,而是模糊的给个天体运动规律的结论,也不会指明观测维度,观测时间,不说明观测大致时间点,那么五星或者其它天体的位置,甚至可以在任何地方。那么如何描述它的规律性?证明河图能代表五星规律?
那么河图到底会对应什么“象”?
我们说过“易象”包含“天象”和“物象”,而在实践过程中,“天象”不会太多,但也并非一种,比如当以“日、地、月、五星、二十八宿”为参考时,得出的结论都会不同。而“物象”更是没有标准,它可以对应“地理”、“温度”、“湿度”、“环境”、“气候”、“人类历史”等等,所以对于河图的解释并不具备“唯一性”。
能得出的结论是:河图与洛书能大体上表达很多事物的规律和趋势。这一点是可以得出的,是毋庸置疑的。区别在于这种表达的关系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做的是:用工具去佐证相关的结论是否正确。象上文的那两个观点就是错误的,只能忽悠下完全不懂的人,稍微用天文软件复原一下便会发现不合理。
在“易象”上
河图就是一个“圆”,而依据古典天文学的概念,天体的运行也是一个“圆”,所以自然可以与天体的运动联系在一起,自然可以表达天体的运动圆周。
河图洛书是陈抟传出来的,在陈抟的《龙图序》中有过介绍“龙图”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这些图的来源阶段解释。
比如:《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牺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矣。”“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朱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我们先看“龙图三变”的图:
龙图一变
《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龙图一变,确定以天干表达“天数”,以地支表达“地数”,所以你能看到图上的圆圈数量用的是“五”和“六”,这就是“天五地六”的来源,而有时候天地数可以互相表达,又会产生“天六地五”,这在《易经》中有描述。
“龙图一变”,确定:方位、天地用数。方位采用“东南西北中”,正好五方位,“五”这个数我们在《皇极》中讲过,“交五以变”、“五为冲气,冲气以为合”,“五”为生数,五行的产生使得万物相生相克,具备了“循环往复”的基础。
天地用数上,采用的是“天干”与“地支”的表达符号和易数使用方式。
这是“龙图第一变”的主要作用。
龙图二变
《龙图序》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这里的关键点在“不配”这个词。
在“一变”的基础上,确定了方位和符号,即“东西南北中”和“天五地六的天干地支符号”,从二变开始,代入“易数”,各自表达古人思维下的“天地”运动,当代思维假如实在不好理解的话,你就理解成“黄道”和“赤道”吧。
数字既然可以表达运动变化,那么“天数”代入“一二三四五”,你可以认为由南北的“一和二”来确定南北子午线,以南中天来确定一个坐标点,那么360的黄道,“子”在下面两黑点的中央。而如果是赤道的坐标体系,那么“子位”会稍微离中央向左偏转5度多。
那么圆圈的作用可以校正古典天文学的概念单位,比如“南北子午线”,确定坐标体系,而东西方位,可以是太阳在地平的不同季节的起落方位,比如夏至太阳出寅入戌,可以定位坐标点。其它的数字各有坐标定位的作用。
这是河图表达天体运动一种方式,相关的叙述已经有人大致介绍过,我们这里不再重复叙述。其作用可以类似于:英国的观星巨石阵,如下图:
当然“天象”上绝对不止这一种解释,也可以以单个天体的运动规律来对应和表达,但注意绝对不是象上面描述的“五星”规律那种。
在“易数”上
易数上的衍变很复杂,我们简单看看通过图形的变化,如何能得出河图的规律。
比如我们依据我们对天体的运动圆周做一个节点图,如下:
为什么以东北艮位为“一”,因为那是地支“寅”正,人以“寅”为始:
那么这样就得出河图数字的对应关系:
宋代的朱升认为:“一数至十,环列为图”;“一起寅方,五居正午,十数旋用”;“交午取而五位,内位相合,则图也。”一至十数,左旋依次排列,五十纵线相连,其余皆斜线相连。以相对内外数相合,一当六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五与十合,则成河图数位。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趣味玩法,可以看作数字衍变的一个过程,不算是解释。
我们还可以将“河图”进行线性排列,得出不同的样式,比如:横排太阳少阴
纵列少阳太阴:
可以由上得出不同解释。
至于河图中易数的玩法大成,首推《皇极经世书》,即邵子将先天数玩的已经非常详细了,并且拓展出多种新模型,现代人玩易数基本没有人再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
在“易理”上
河图的易理解释,那可太多了。不懂“天象”、“易数”的群体最喜欢玩“易理”了,而且这种数量从古至今都几乎占据全部。
见下面的“河图万物根源图”,随便怎么发挥联想:
如果你要科学性,也有,见下面的“河图地理图”:
这张图又称作:古气候图,立体河田图、河图复原图。认为河图是古代游牧时代的气候图示。
图中圈在天上,表示阳光,在地上表示晴天与干燥;点在地上表示阴天与降水量。天以五个圈表示,排成环形,与古代“天圆”的认识吻合,表明到处有阳光,太阳运行不息,且又与古代神话天上有许太阳相一致;地以十个黑点表示,表明大地不发光,不发热,排在平行线的两侧,与古代“地方”的认识吻合,表明地广而方。
下侧:点六,圈一,点占6/7,圈占1/7,即点为86%,圈占14%;上侧:点二,圈七,点占2/9,圈7/9,即点为22%,圈为78%;左侧:点八,圈三,点占8/11,圈占3/11,即点为73%,圈为27%;右侧:点四,圈九,点占4/13,圈占9/13,即点为31%,圈为69%。黑点是雨水的记录,空圈则表示无雨点而缺水。故可知下侧降水量最多,达86%,与东南沿海一带相应;其次为左侧,达73,与南方相应;再次为右侧,达31%,与北方相应;上侧降雨量最少,仅22%,与西方相应。
该图认为:河图为伏羲氏的游牧部落对气候探究的长期经验总结,为整个游牧时代无文字时代的气候图,气候图的中心,由河图名字推测,当指黄河流域;上古游牧时期气候与今天大致相同;其方位是依据实际气象而定;古代天圆地方说的确存在;天上有许多太阳传说的确存在;先有记号后有文字,有记号同时有数的观念,奇数用圈,偶数用点;能把立体图用平面图表示。
如果你不满足,想把河图对应温度,湿度,也可以,总之,想怎么“附会”都行,因为都会有一定的规律符合。
河图和洛书自古以来有好几个版本,而且形式不一,比如刘牧就叫当代的河图叫作“洛书”,当代的洛书叫作“河图”。另外在表达形式上倒是基本一致。而由河图与洛书衍变出的学术就非常多,比如:河洛可以推导律吕、河洛可以推导纳音、河洛可以建立预测模型、河洛可以有非常多的“易数”玩法,太玄数就是其一……总而言之,河图和洛书可以对应非常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