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生活易 生活易 关注:4 内容:33

    李四光、翁文波开创地震预测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超典 > 生活易 > 正文
    • 生活易
    • LV7
      VIP5
      ⚔ 管理員

      原文:https://www.tdsr.org.cn/innovation/88.html

      在1970年春节,周恩来召见青年地震科学工作者马宗晋、汪成民、耿庆国时说:“地震预报问题,你们要好好攻!人口这么多的国家,攻不破这点怎么能行啊!要有雄心壮志。”[1] “希望能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测问题。”[2]

      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

      中国是人口大国,地震频发,震情记载典籍丰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左右,曾经创造了公认的、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海城地震预测预报与唐山地震中的“青龙奇迹”。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死亡人数已达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33.1%[3]。

      李四光、翁文波开创地震预测方法

      李曙华指出:主客二分的西方科学,将价值中立奉为基本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强调的是人内心之德与天地之德相通,是以价值取向统摄认知取向,并大量采用了类比推演的方法[4]。中国传统科学在价值内涵和类比推演方法上的特点,在周恩来领导下诞生的、独立自主的、在当代已是非主流的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体现鲜明。

      一、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实践证明:地震可以预测预防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恩来说:“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预防的。”要求“在大震发生前打个招呼”。

      当时,众多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怀疑态度。李四光力排众议,坚定地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李四光根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分析提出,要注意沧东、河间、深县发震的可能性。1967年3月,发生了河间6.3级地震。

      此后,李四光经慎重考虑提出建议“密切注视京津地区地震动向”,并且从1967年开始,组织进行唐山地区地质调查、地应力观测和跨断层微量位移监测。李四光逝世后,此项研究不再得到重视,因所谓经费“缺乏”,在关键时刻的1975年,被迫停止监测。结果,1976年相继发生唐山地震、宁河地震、滦县地震。

      二、翁文波提出“信息预测”理论体系和天灾预测方法

      在邢台地震周恩来召见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临危受命,亲赴邢台地震区考察,他从石油勘探转向前途未卜的地震等重大天灾预测研究。面对西方科学权威认定不能预测的地震,翁文波独立自主,另辟蹊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察和悟性体认方法,从历史记载中探索信息的规律性,将中西科学方法互补,继承、发展和创造了包括可公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在内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

      李四光、翁文波开创地震预测方法

      翁文波在《越绝书》中得到“十二支”与收成丰歉、与天灾有关的信息。他抓住“天干地支”的周期性为突破口,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天灾现象中,发现了蕴含着某种隐蔽的秩序。一个区域的地震是地应力积累到某一极限的结果,积累表现为某一周期,而这个周期理应反映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复杂变化,据此,翁文波推导出两个“日干支经验公式”。

      一个典型应用实例:翁文波报请全国政协同意,在1992年1月27日以私人函电方式,向美国学者格林提出对美国地震的预测意见:时间,1992年6月19日;震级:6.8;地点,旧金山大区(以旧金山为中心的500km以内,包括洛杉矶)。同年6月28日洛杉矶果然发生40年来最大的地震,震级:7.4。1982-1992年翁文波对地震、暴雨、干旱的预测共252次,实际发生211次,可信度83.7%,遥遥领先国际水平[5][6]。

      由于国内地震界主流学者追随国外权威“地震不能预测”的观点,翁文波拼搏28年创立的天灾信息预测方法,在美国高校可以列为教材,在中国却不被认同,不能列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翁文波不能带研究生,后继乏人[7]。

      李四光、翁文波开创地震预测方法

      2006年9月龙小霞等公布应用翁文波的天灾预测方法的中期预测成果:2008年左右,在川滇地区可能发生大于等于6.7级的强烈地震[8]。(立此存照:汶川地震后,翁文波提出的“可公度法”和龙小霞的预测等,都被反“伪”斗士方××列入“伪科学趁虚而入”和“蒙”[9],但回避解释翁文波上述一系列公开的、相当准确的预测事实。)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发生后,耿庆国应用翁文波的信息预测方法,分析整理1775-1998年全球7次海啸资料,明确得出以下结论:“可公度性信息预测方法完全可以给出‘2004年是发生全球最致命海啸巨灾事件年份’的科学预测和判断意见。”翁文波等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的预测理论和方法,未能在地震、海啸预测中发挥作用,令人扼腕叹息![10]

      马宗晋指出翁文波等方法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多解的,必须凭经验进行筛选,否则准确率降低,因此,这些方法不被学术界主流认同。”[11]此语明确地表达了国内外主流地震专家的偏见:崇尚纯理论分析,把人的经验判断排除于复杂性探索之外。这是当前中国地震界主流科学家面对地震预测问题,盲目跟随西方、束手无策,在认识上的症结所在。

      [1]耿庆国,《旱震关系对海城唐山大地震的中期预报回顾》,《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2006年,第8-18页。

      [2]汪成民,《我们成功预测了汶川三次强余震》,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地震预测咨询通讯(第三期)》,2008年10月,第126页。

      [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在“重大天灾预测研究思维方法与实践高峰研讨会”的报告,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2008-6-12。

      [4]李曙华,《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华科学传统的基本特质》,孙关龙、宋正海主编,《自然国学:21世纪必将发扬光大的国学》,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6页。

      [5]徐道一,《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特色》,辽宁省地震局等编,《几年海城地震三十周年文集》,沈阳:中东出版社,2006。

      [6]王志明,《当代预测宗师》,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第83-92页。

      [7]徐道一,《翁文波院士的天灾预测方法、理论及其意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

      [8]龙小霞等,《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学》,2006.21(3),第81-84页。

      [9]方舟子,《地震预测的梦想与现实》,《中国青年报》,2008-5-28。

      [10]李世煇,《科技自主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7卷4期,第11-21页。

      [11]马宗晋等,《地球到底怎么了》,《科学中国人》,2001,(4),第18-20页。

      选自《科技原创苦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签到
      繁體
      客服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