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名“四气调神”,论述人在一年四季时身体应该对应怎样的状态,这些状态符合一周内四节点的易学规律。另外指出如果人不遵循这些常态规律,会造成脏腑内病因的积累。以及该篇经常被中医养生学所引用。
———————————————————-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夏季,昼长夜短,晚睡早起。春的特点为“生、发”,夏的特点为“长、秀”。人的活动应“春气”,中医里所谓“气”的概念,大体是对应的太阳系内天体的运动规律。四季形成在于日地月,所以“春气”自然就是表达三者运动形式,形成的地球春季的规律。本文的“春夏秋冬”“气”皆是这种表达方式。
人的活动对应日地月形成的地球四季规律,谓之“养生”。为什么要对应?因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违背自然规律会造成人身体病因的积累。春季逆之则伤“肝”,这里的“肝”并非一定是实指,也就是说,本文的脏腑均是易学意义上的易象。
“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理解可以从“象、数、理”三个层面,我们从“理”上去解读,一年四季中,春天违背了自然常态规律,也就是该立志,该生发的时间没有做好,那么到了夏季本该是炎热,火热,结果实的时间,由于春季未准备好,导致夏季未达到理想状态,身体未储备能量,夏季自然早早感受到秋冬的季节规律,怕寒怕冷。文中用“实寒变”来说明,而表象是“奉长者少”,因为前面的活动受到了抑制。
从易数上去思考的话,那得加入一周内的易数节点积累。而天象上,天象是固定不变的,只能人去适应,顺昌逆亡。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秋冬时节,昼短夜长,早睡早起。秋冬在易象规律上为“收藏、存储”,因此内经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违逆这些规律,则当季的脏腑易象受到影响,而积累病因,同时影响下一个季度的人体规律。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这里也是阴阳表达,“清净”在上,为光明,为阳;“藏德”为阴。阳中含阴,此处以上为阳而下为阴,按照位置划分阴阳。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这些段落实际上都是说的“阴阳”不调合的象。中医是注重阴阳合和的,因为天道规律就是这样,易学规律也是日地月循环往复。
“天明则日月不明”,没必要咬文嚼字,我们想象,如果总是白天,没有黑夜,那么白天根本看不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邪”我们上一篇解释过了。
“空窍”,“窍”也是“空”的意思。实际上这里也是人身体匹配易学规律而得出的意思。假如古人观察日月,看不见的时间称作“空”。那么类比于人身体,气机运动时,碰到孔隙的时候称作“窍”。比如古人称“人身九窍”,后面我们还会详细论述“窍”在中医里要表达的意思。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闭塞”、“冒明”,这些都是易象了,取的是上阳下阴,以位置来划分阴阳。后面的篇章都是说的“阴阳”不交的情况。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这里有“少阳、太阳、太阴、少阴”的四象概念, 这也算是一种以位置来创建符号,建模的过程,只是很粗糙。而且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是冬气为太阴,因为这才符合后世的习惯。
实际上你叫它什么都行,它就是一个符号,或者说写这篇的人给的一个称谓而已。有些人还专门去研究为什么冬气和秋气的符号互换了,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为什么叫冬气为少阴,毫无意义。因为后文中还有叫冬为太阴的,所以你以什么符号为准?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四时阴阳为什么是万物的根本?这还得从易学角度去理解才会明白,不然就是一句哲学术语。四时阴阳产生的根源在于太阴、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运动形式。而地球上的事物都在这个规律的覆盖之下。没有四时阴阳,就不会形成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就是为什么说四时阴阳是万物根本的原因。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得道”:在不懂的人眼里,似乎得道后就能飞天遁地,立马成仙,拥有各种神通……实际上“得道”在易学中的意思很质朴,就是明白太阳系内易学规律,并且最好能知行合一而做到。当然这会粉碎很多“爱好者”“幻想者”的美梦。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道”的规律,圣人知道并且去做。普通人只会感觉好厉害,不明觉厉。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不但不遵循易学规律,还要反着来。“内格”,格是阻碍的意思,有个成语叫做“格格不入”,就是这么一种形象。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能不能治“病根”?不能。任何医学都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中医也不例外。这句经常被中医爱好者拿来证明中医能治本。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能察觉到自身要产生某种疾病的症候,于是在没有发病前就开始预防了。如果已经发病了才知道去用药物治疗,国家混乱之后才能想起来要治理,这种行为就好像感觉口渴之后才去打井,是不是有点晚了?
那有人会觉得,这种杜绝行为不叫治本吗?不叫,你得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体各种不同疾病的发生,而已经到预防和治疗层面,都不叫治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