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为何能用来建模?易占的建模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总说的“先天”与“后天”能扩展成什么概念?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还有道家的一些后天返先天的修行功法,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我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人类试图去研究清楚地球的规律,规律由运动产生,那么势必逃不开地球运动形式的研究。最开始的目的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宏伟远大,可能仅是为了人类本身能更好的生存繁衍,因为历法的制定本身就是生存的需求。古典天文学的产生背景是由地轴引申出一个“不动”的参照物,然后看“斗转星移”,万物都循环往复地运行着。而我们是需要先假定循环为一个圆体系的,那么地古典天文学的整体背景就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圆。
相信以上大家都能理解,如果不建立在“圆”的基础上,如何去研究“循环”呢?最早所谓的“地心说”或者“日心说”,放在易学里毫无争议,依据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而定。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圆”的系统,实际上地球的结构并非完全的“圆球”。因为地球的结构造成了其运动形式的特异性,形成了偏转角,整体就像一个斜着转的“陀螺”。我们从天体的运动形式来看,所谓“后天”,便是考虑进了地球真实结构后的运动形式。而“先天”便是一个完美的“圆”。
所以到这里是否能理解:易占模型中我们反复讲的“360”圆与“365.25”回归年之间的联系?这不就是一个“后天”与“先天”的运用吗?
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你会研究的更深入一步。一个概念,它的表层解释是可以无穷无尽,多种多样的,但是你若想一层层去深究背后的根源,势必要回归到天体的运动形式当中去。
而道家的“后天返先天”,返璞归真,是一种什么功法呢?
“后天”加入了地球的运动特性,而运动特性形成了规律场,老子称之为“道”,事物在这层规律下运转,除非你的肉体不在地球上,不然无时无刻不对应这种规律。
而“先天”则脱离地球运动规律的束缚,所以“后天返先天”的功法,其本质不就是为了脱离地球的运动规律束缚吗?我们换一句白话文来说,就是“脱离轮回”,“出轮回”。别看这么简单几个字,实际上要能做到非常难的,古往今来这数千年当中,也没几个在世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所谓“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难道是真的认为做一个婴儿更利于提升吗?
其本意并非如此,而指的是人不断的通过自我修正,使得心性和真实生命物质不断的变得“纯净”,从而达到了一种境界状态。
“先天”与“后天”的底层概念便是如此,对于其应用形式,我们的易占建模就是如此,只不过你看到我写的多是各种“易数”。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