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体会易理 体会易理 关注:3 内容:17

    朱熹的“十六字心传”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超典 > 体会易理 > 正文
    • 体会易理
    • LV7
      VIP5
      ⚔ 管理員

      《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就是这十六个字,为宋代朱程理学总结的儒学十六字心传。其中有2个词,“道心”、“人心”,宋代的儒学家对此争辩不休。

      北宋理学家程颐首先从心性论角度做了全新的诠释。他认为,心是道之所在,体道之心便是良心、道心;人心则是良心的放失,道心的邪蔽。“微”指道体的精微,“危”指心用的不安和易失。他断然主张:“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南宋朱熹在继承二程道心人心分二、天理人欲不容基本主张的前提下,纠正了程颐过于简单和极端化的说法,对道心人心的关系进行了更为细密、更加深入的思辨分析。他首先强调了道心人心在心性本体层面上的一致性,认为人只有一个心,道心人心只是心体发用后的两种知觉趋向,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心性实体。从道心人心皆为性体发用流行来说,人心也并非全是恶的,圣人也不能没有人心。在心性本体理一的前提下,他对道心人心显用为二的关系做了个方面的分殊。

      ① 知觉趋向方面:道心是对天理的觉悟,人心则是对人欲的感知。

      ② 道德善恶属性方面:道心为仁义礼智之心,是纯粹善良的;人心为喜怒哀乐之心,极易流于邪恶。

      ③ 理气根源方面:道心根源于天命之性,是公正无私的;人心产生于形气,含有偏私因素。

      ④ 道德修养实践方面:应当居敬穷理,守持道心,让其成为“一身之主”,使人心“听命”于道心。

      如此,就能克去私欲,复明天理,达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和心情状态与精微精神境界。

      ———————————————————–

      我们来解读这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先明确“先天”和“后天”概念。

      “道心”即人的元神。六祖有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王阳明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心学论述就更进一步了,也引出“后天”概念。而这里的“后天”即“十六字心传”里的“人心”所述。

      所以“人心惟危”:这里用了“危”,“危”有不正的意思,如《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元神降生在地球,既然来,基本都是要历练的。如果会四柱八字的话,我们就清楚:绝大部分人的八字都不是均衡的,都会表露出秉性缺陷来。此即“十六字”所述“人心”。“惟”你可以理解成“本质”、“本心”,古意是从心。

      “道心惟微”:这里用了“微”字,玄妙的意思。

      “惟精惟一”:“精”,专。实际上这里你可以理解成:后天返先天。不然为什么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知行合一”,最后“返璞归真”。

      “允执厥中”:这句就是如何做到“惟精惟一”了。核心即“执中”,虽然短短几个字,我们知道八字里正因为秉性偏,所以表现出各类性格,且随着大运流年而应不同的事,产生各类挫折,并且只要人还在,一直循环发生。那如何才能不再经历诸多挫折呢?秉性得逐渐均衡,使得本来暴露出的诸多缺陷,都不复存在了。那么此时大运流年也影响不了你的原四柱了,不再应各类挫折。我们换句大白话来说:比如一个人犯懒导致贫穷,结果这人忽然不懒了,变得勤快起来,那么物质上就比之前好点了。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理”。

      这些过程就叫“执中”,目的是什么?自然是“后天返先天”,以“道心”替代“人心”成为日常。元神是无善无恶,行为公允的。这样一来,自然原有的境界也会上升,如果做不到,挫折磨难会督促人改变。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道,实际上很难的。并不是哲学上的各种论述,而是得真正做好。“执中”不是做学问,而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签到
      繁體
      客服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