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综合区 综合区 关注:516 内容:61

    《内经》五十营模型原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超典 > 人体研究 > 综合区 > 正文
    • 综合区
    • LV7
      VIP5
      ⚔ 管理員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二十八宿,其它古书中并未讲述起源,《周髀算经》中有写过“二十八宿”宿度的测定方式,依旧是在地面建立一个古典天文学的模型,然后通过立杆测影和拉线的方式测定宿度。在公元前的2000年之前,二十八宿选取的距星位置大约平均,也就是度数平均分配在一周,但后面随着岁差的影响,造成了距星之间并非是均衡分布的,所以度数之间相差较大。尽管有一些古天文爱好者给二十八宿的度数分配了更多的意义,说什么都通过二十八宿制定,但时古人没有高精度天文软件,也不可能仅凭肉眼去测定宿度。不过有一点不变,“二十八宿可以度量太阳和月亮的行度,作为日月行宫”。

      《内经》灵枢篇中,这里就用了“二十八宿”作为度量单位。

      将一周分作“二十八宿”,每宿我们假定是36分,这里“分”的单位,不一定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分钟”,因为我们知道,如果看作“分钟”的话,太阳一天才走1度,一年才走完一圈。如果一圈看作一天的话,每宿也不到36分钟。所以这里的“分”,我们看作是这一篇作者自定义的概念。网络上有人说是太阳走到每一宿间隔36分钟,那是胡扯。

      “天周”二十八宿,古典天文学下一周内包含二十八宿,或者说二十八个节点,假定每个节点占据36分,那么二十八个平分的节点,总共占据1008分。这是天度规律,而人的身体会对应这种规律,那么假如人身体内规律也运行一周天,对应1008分,则对应太阳行遍二十八宿。这叫“天人合一”。

      由《内经》制定的人体经络体系,十二正经加上了奇经八脉中的四脉,构成了人身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当然十二正经的制定原理和奇经八脉还是不一样的,但不妨碍把它们归在一起。二十八脉对应此篇的度量单位二十八宿。

      人周身气脉通道长“十六丈二尺”,这个怎么来的?还得接着往下看,看后文的计算逻辑。

      二十八脉 对应 二十八宿 对应 十六丈二尺 对应 昼夜 对应 漏水下百刻(100*14.4分)


      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也就是人的一呼一吸(一),长度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这里的“日行二分”,“分”是时间单位,通过漏刻来计,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认知的“分钟”,或者说换算方式不同。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270息,气行:6*27=162尺,正好是上文说的人身气脉通道长度。“气行交通于中”,“中”为“终”,走完了一圈,“一周于身”,此时正在用漏刻计时,漏刻显示“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这里的“分”不是通过上面计算得来。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540息,总共走了两圈气脉通道,漏刻显示是下水四刻,日行40分。

      2700息,总共走了十圈气脉通道,漏刻显示是下水二十刻,日行200分,也就是五宿二十分。

      13500息,总共走了五十圈气脉通道,漏刻显示是下水一百刻,日行1008分(我们通过上面相乘是1000分,说明这里还不是简单相乘),1008分是上面每宿分作36分对应的总数,那么就对应完整的二十八宿。此时漏刻的水也滴完了。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这里的“交通”,人体内类似“交通运输”的场景。“并行一数”,《易经》里五十为大衍之数,而人体内各脏腑器官配合,运行气机五十营。

      大衍之数五十,又对应一年内月相变化数,由上人昼夜行五十营,昼夜大周期一圈,小周期五十圈,这里作者称作“尽天地之寿”,与日月运行相呼应,总共走了162尺*50=8100尺=810丈。

      回到最上面的问题:


      1、为什么人气脉通道十六丈二尺?


      那就得懂古典天文学模型了,《周髀算经》:冬至昼,夏至夜。差数及日光所遝观之,四极径八十一万里。也就是古典天文学模型内,冬至日日道半径405000里,四极直径810000里,对应人一日内五十营的气脉总数8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对应810000分,距离单位。

      还说明了这个活动,或者称这个实验,是在冬至日做的。


      2、为什么“日行”的计算,不是直接相乘?

      假如人在一天内,即使是早上,中午,下午,活动规律都不是均匀的。打个比方,一日作一圈,有俗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人早上起床,斗志昂扬,精神状态好,工作效率高,到了晚上一定时间,又会犯困。即使是一日,也历经春夏秋冬四个节点规律。所以这里的“日行”,也就是时间,并不简单根据相乘得出。


      3、有人抓住这句话“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说按照现代科学统计,人正常呼吸一分钟是10到15次,以此来批判《内经》此处不准确。

      《内经》这里,日行的分数,根本不对应一天的分数,因为一天24小时总共有1440分钟,但是这里一日分数总数为1008分。所以,你怎么对应关系?因为它们可能根本不代表一个事物,“分”不等于我们理解的“分”,没有可比性。

      有些中医搞研究的,不懂此处道理,说《内经》这时候的漏刻不是百刻计,还有人更可笑,说古代人比现代人的呼吸要缓慢一点,因为他们懂养生?

      4、为什么制定一宿为36分?

      为了对应一日的百刻,以及对应分数在1000左右。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签到
      繁體
      客服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