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我国是没有拼音字母的,标注一个不会读的汉字,就用两个字的声母韵母合一起去标注,这叫反或者切标注法。
而汉语拼音,这些拉丁字母,是近代之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的事情了。
确切来讲,这个时间是1958年。
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使得汉语拼音正式进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
关于拼音的问题,我国一贯是力主支持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汉语拼音的研发,始于1954年10月。当时,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呼吁“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四声”。
自此以后,汉语拼音逐渐得到发明,并最终确立了26个拼音字母。
因此,汉语拼音是一项1950年代的产物,这点毫无疑问。
可能很多人疑问了,为什么要发明拼音?
事实上,这是与文盲率过高有关的。
新中国在1949年建立时,国民中约有80%都是文盲。
汉语拼音的发明,有助于在短期内解决这种现象,方便人们识字,甚至有助于不同地区、文化的人民的交流。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古人学汉字读音,主要靠“反切”。
所谓“反切”,其实就是取两个常用字,以前一个作为声母,后一个作为韵母和声调。
举例而言:
“唐”这个字,在《康熙字典》的反切是“徒郎切”。
换言之,想要知道“唐”怎么读,你就得知道“徒”、“郎”怎么读。取“徒”的声母t,再取“郎”的韵母和声调ang4,组合成tang4的读音。
按照“反切”这种注音方式,古代的汉字是没办法自学的,你得花钱请教书先生教你。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是文盲的原因——没钱学习。
声母、韵母是由清末卢戆章创制的。
卢戆章(1854年-1928年),字雪樵, 福建同安人,写成《中国切音新字》。
有声母25个,韵母102个,以京音切音字为主,也可拼写福建的一些方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