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一類“玄學”,本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許多學問的根源,儒家、道家、農家、兵家等諸子百家多與其有著密切關聯,但到近現代卻曾一度被歸類為迷信,這樣理解恐怕有失偏頗,我們需要從更包容、更開闊的角度去嘗試理解和繼承。從先天八卦聊起,說幾種不神秘不玄學甚至科學的理解。首先看下先天八卦構成:
先天八卦,每一卦的卦象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為一爻,每爻只能為陽爻“一”或者陰爻,類似於二進製或者說二進制類似於八卦卦象,比如兌卦由上爻陰爻,中爻陽爻,下爻陽爻組成。如何簡單不玄學地理解八卦的符號系統和意義呢?
月相說
按照月相的變化 ,亮的部分為陽,暗的部分為陰,化之以陰陽爻表示,即得到八卦卦象。優點是能表示陰影出現的方向,但在上下弦月時的卦像不能表示得很形象,同時需要先有陰陽爻這一事物和背後的哲學概念才能形成月相說。
日影太極圖說
根據土圭測影法,以一圈表示一年,以夏至和冬至兩個時間點分開用日影長度畫點連線,得到原始太極圖(參考B站視頻:《太極圖的誕生》)。有一年八個時段對應的太極圖中扇面的陰陽結構表示卦象,即得到先天八卦圖(下圖中將對內表示為上,因此八卦圖有所變化,實則與前圖一致),比如兌卦“☱”,圖中兌卦對應的扇面內,靠近圓心有小部分陰,靠外的大部分面積為陽,前面約定太極圖內為上,外為下,按照陰陽的多少和排布就得到了兌卦“☱”。
圭表刻度說
這是筆者的個人看法(不過也有查到劉珏1946年提出圭影說)。卦字本身是取圭字,就代表與圭測日影有關,“卜”字也有解釋為測日影用的立杆和形成的影子。
圭表測影示意圖
圭表測日影是在正中午用圭表測量日影的長度,以確定目前處在一年之中的時段或節氣,比如四立兩分兩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上圖中帶有夏至冬至等刻度的部分就是圭,四立兩分兩至的刻度線加上南北方向的指示線構成的圖形是不是幾乎和“圭”字完全相同呢?而在圭表測影發明的早期或者後期為了簡化,在圭表上只有三條長橫線刻度,分別表示冬至、夏至和春秋分(春秋分日影一樣長)正午的日影長度。冬季正午日影最長,因此三個橫線刻度被日影從中間斷開來,每一橫線刻度被日影分成左右兩段,即為陰爻“–”,(陰爻表示有日影超過刻度橫線,日影長即太陽低垂,間接就有了陰氣陰寒之意,陽爻表示日影不到或剛好在刻度橫線上,日影短即太陽高掛,間接就有了陽氣陽剛之意),即類似“王”字的坤卦“☷”(“王”字確也有這種理解),代表冬至;夏天正午幾乎沒有日影或者日影留在最下一橫,因此只剩“☰”字,為乾卦,代表夏至。夏至前後兩個時期為巽卦“☴”和兌卦“☱”,日影都是日影出頭,打破第一橫的夏至標度,而不到第二橫春秋分刻度,且兩卦代表的時期內日影相同,為了區別,一卦取從內向外突破第一橫,一卦取從外向內突破第一橫,同理是冬至(坤卦)前後的震卦“☳”和艮卦“☶”。至於坎卦“☵”和離卦“☲”,本應該表示日影停留在第二橫,按照前面的表示方法卻不好區分春分和秋分的差別,因此選擇現在能看到的坎卦“☵”和離卦“☲”的卦象,都是呈現中心對稱,即第一第三橫相同,表示重點是第二橫。
先天八卦圖
由於先天八卦圖中冬至夏至(乾卦坤卦)一線左右具有對稱性(即左右對稱卦象代表的時期內日影相同),那麼這個圖到底是順時針理解還是逆時針理解呢?現代基本為順時針理解,即有坤震離兌乾(☷ ☳ ☲ ☱ ☰)的順序,在冬至到夏至時間段內有日影從下往上走,表示觀察者是坐北面南,同時先天八卦圖中代表夏至的乾卦放在上面,坤卦放在下面,也表示出觀察者坐北面南,即在卦象符號和整個先天八卦圖中都遵循上為南、下為北,這與中國古代的講究一致。同時震卦對應春節附近,春天打雷雨水至,以及春節放鞭炮都與此相應,而現代基本也多是順時針解釋,在此就不多言了。
筆者個人的圭表刻度說,優勢在於八卦中的陰陽爻有了對應的實物,是為正午日影與刻度橫線對應的兩種關係,而不是哲學化了的陰陽概念,並且由實物原理也可以推延出陰陽概念。同時每卦三爻的原因也有給出,即為夏至、冬至和春秋分三條刻度線,卦象的整體分佈規律也有一些分析,但其中的看法也可能打破八卦是二進制的結論,儘管其暗合二進制。
以上是筆者挑選的幾種先天八卦的簡單、易懂、偏向科學的解讀方法,而最後一種筆者個人的理解,並不算嚴謹,純當娛樂就好。當然,這之外還有許多其他解讀方式,有興趣的可以繼續深入了解,並且這是幾種從八卦起源角度思考的理解,但後人發現有太多事情與之相通,如地理方位、術數、農業、風水、行軍布陣、算命、處世為人等等,由簡至繁而衍生出其他許多智慧。
先天八卦可以從太陽,月亮的活動軌跡的出來,也可以用圭表測出它們的規律,這些都可以發現八卦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