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多次說過易學來源於星體運動規律的總結,傳統文化也來源於此。 但是沒有說明到底是什麼星體,哪種運動規律,運動規律又如何能聯系到文化上,本篇就從整體上論述下易學的產生和來源,也就是古人如何依據肉眼所見以及觀察的天象及物候,推理出現有的易學知識體系。
易學的發展時間跨度相當長(可能持續上萬年),很難完全理清各個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產生根源和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從大方向上把根源找出來,然後依據此根源,將易理進行延伸,那麼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就能完全破解易學之迷, 即當代所有的易占中的謎底,中醫裏的謎底,百家思想的成因和作用,甚至於宗教,就能做到正本清源,就能真正的實現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目的,這在之前的任何時代都沒有做到,但是現在,這一目標可能得以實現。
人類生活在地球,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太陽系又處於銀河系,銀河系外,更有銀河外星系,人類個體對於地球來說,是非常渺小的,而地球對於銀河系來說,亦非常渺小。 但是如此渺小的地球,與周圍星體之間的運動管道卻如此和諧,並孕育了與眾不同的生存環境。 如此渺小的人類,卻堪稱萬物之靈,有如此精密的身體結構,與天地並稱三才之道。
萬物源於運動,宇宙的形成也是如此,時間因運動而存在,人類因運動而存在,不存在相對意義上完全靜止的事物,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隨著地球而運動,一舉一動可以說與地球同頻共振,所以一切研究的重心和源頭,是如何掌握地球的運動規律, 並且總結這種運動規律,將其運用到萬事萬物。 在遠古時代,由於人類對大自然認知的匱乏,往往會將不能理解的事物神化,並且發展出各種信仰,這種行為在早期世界各地均會出現,而對於另外一些具備個人意志能力的“聰明人”來說,他們擅於觀察這種規律變化,抬頭望星象變化,低頭察物候現象, 並且不斷的總結,將這些知識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融合,以當時的物質條件和文化管道表達出來,又經過一代代的發展不斷的完善,總歸於天道,道地和人道,“道”這個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去除所有亂七八糟的解釋,“道” 即是地球運動規律延伸出來的理。
在古人的視運動下,南半球的人面南觀測星空時,太陽每天從東邊地平升起,西邊地平落下。 而此時北半球如果繼續觀測,又會發現太陽從他們位置的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相對於南半球而言,太陽日伏後,第二天在差不多的時間後,太陽照常做著升起,落下的循環往復運動,這是最直觀,最易觀察出來的現象。 在經過了粗略的統計後,得出太陽的恒星年時間約為365天,每一年的恒星年時間都會不同,在第五年回歸原點,由此計算出太陽的回歸年週期,不過曆法的精確是有時間段的,最初的粗略計算,以太陽的運動規律來製定易學週期,就是以一年為366日。 確定太陽的一周時間很重要,因為由此可以開始製定最初的易學模型。
如何建立一種模型使“年”可以一直不斷記錄下去? 在得知一年的大概時間為366後,以360週期取整,餘下六日不斷積累,歷經60年回歸起點,這樣既可以不斷的用於紀年,也可以消除粗略統計所留下的誤差。 而六十甲子,不僅可以用來代表某年,也可以代表某60年,某3600年的積累的誤差,時間可以一直累計下去,這樣就完成了紀年的任務。 而紀時,紀日和紀月肯定是在紀年之前產生,因為更易觀察,需求更迫切。 在遙遠的古代,當文字未產生時,古人便採用結繩或者畫圖的形式,為了簡便,必定會使用節點數,週期的節點就是如此產生。 紀時以當時所處的位置,觀察太陽的變化即可,而紀日,觀察晝夜的變化,太陽初昇的位置即可,紀月就相對來說比較複雜,必須觀察四季產生之時的物候現象,觀察物候的回歸週期。 當文字產生後,取十和十二作為節點,製成一套十和十二相配的模型,這樣就產生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便可以用來作為計時曆法。 同時,當滿足最原始的計時需求後,由萬物“天上人相感”的原理,開始取用各類的符號,擴展它們所能代表的易象,並且不斷彌補日益精確的回歸年誤差,這便是易學模型的由來。
最初的六十干支相配,並非後來的陰陽配,說明此時,十幹和十二支並未以陰陽分配,純粹是為了組合使用以表達曆法觀念,不過此時應該有陰陽的概念,並且出現四象的表達法。
當甲子使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慢慢發現,年與年之間的物候規律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移,比如當立春開始時,出現的物候可能不會是同一個時間,總是上下浮動,這是其中一種可觀測的規律。 以夏至和冬至作為週期節點的浮動現象會在第五年又重新回歸。 同時伴隨著天文觀測手段的進步,太陽的回歸週期的統計資料也在不斷的精確,人們發現,甲子曆的模型開始出現誤差,由此產生各種不同的易占模型必須修補週期差,於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易占起課過程中發現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符號。 在曆法的使用中,這種補差的管道叫做置閏,而在易學裏,補差的方法有很多種形式,可見歸根結底,易學的發展伴隨著曆法進步的需求,但卻不僅限於此,也就是說不僅限於用作計時。
這種週期差可以在不同的物候及規律中被發現,比如在分配一周十二地支的節點符號後,子午卯酉的四正方向,太陽並非嚴格按照卯時起,酉時落的規律,夏至後並非馬上轉凉,冬至後並非馬上轉暖……這一切的原因在於地球並非規則的圓球體, 也就是說地球的形狀產生了其特有的運動形式,於是在將黃道,赤道的運動形式以陰陽分配後,還必須考慮地平的因素,也就是說陰陽的運動節點並不僅僅以180度均分。 由此產生了運動的先天和後天狀態之分,也就是出現了我們所熟悉的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河圖和洛書的不同形式,五行和八卦也由此產生。 河洛產生時間更早,它們本質上是運動的不同表達形式,在代入了陰陽符號,干支符號後,易學的規律開始變得异常的臃腫和複雜。
所有的採用易學原理的易占模型,都由以上的運動規律演變而來,不同的模型旨在使用不同的管道來完善甲子曆的模型誤差。 而各種不同易象的延伸也順理成章,將它們運用於人體,便出現了傳統中醫,傳統中醫的人體模型,其建立的依據來源於易學的數理結構,這種數理結構並非我們所熟知的“科學”表達,而經絡,無論你用任何的物質手段,都不會發現它們, 將它們依附於任何的物質實體,都不是準確的。 你只能由易學原理發現它們的規律,發現由此規律造成的物質實體變化管道,這是一種由地球運動規律映射在人身體的功能變化規律,無數的發現已經證明這種映射規律有效,但如果你說氣、血、經膜、水通道等等是經絡都是不準確的,而要想中醫得到復興, 易學的原理就一定要掌握,不然就是瞎子摸象。 而同樣儒釋道也是由易學來,易象的擬神化直接創造了各種信仰,這是分辨不清原理導致。
以上僅僅是易學根源的粗略表達,易學的發展,模型的變化,易數的使用等要論述起來,肯定會是一本百科全書,無法詳細論述,只能在以後的易占模型揭秘,中醫和疾病原理,易象和易數的來源等等具體的文章中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