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代,限於當時物質條件的貧瘠,人類看天吃飯和生存,顯而易見,太陽對人的影響最大,最早人類想弄明白太陽對人類的影響是一種什麼規律,掌握了這種規律就能更好的延續種族的生存率,於是人類開始崇拜太陽,並迫切地需要統計它的出現和消失規律。以便在合適的時間進行農耕或者狩獵,因為作物的生長週期和動物的活動週期都隨著太陽出現和消失呈現出往返的規律,所以最初製定曆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
而要更好的觀測太陽就必須選取一個參考系,古人抬頭看天,發現大火星(參攷星必定也經歷了漫長的反覆運算和發展)明亮而刺眼,以其為對象,目測太陽位置,發現約在366日回到始點(始點以某個重大活動或者物象出現的時間),這時年(歲)的概念便形成。
古人結繩記事,以十日為一節點(為何以十日?因為長了十個手指頭)。最初沒有“月”的概念,而當人類發現月亮與太陽一樣,也會對作物,植物,人類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開始出現月亮崇拜,於是轉而對月亮的運動開始細微的觀察。併發現在一歲中太陽和月亮會交匯12次,這時便出現最原始的“月”的概念。
“日”“時”的概念很容易得出,源於太陽的出現和消失,白天和黑夜的往返,以地平兩次可見太陽光線定一“日”,以太陽光線的偏轉定“時”。
由此,便誕生了最原始的年月日時-時間體系。
而後,得益於人類掌握了時間的規律(太陽和月亮的規律),物質生活水准得到極大的提升,不僅吃得飽飯,部落人口越來越多,還能養一些寵物。物質生產力的提高,帶動了精神文明的進步,首先結繩已跟不上日益進步的需求,於是部落某個首領一聲令下開始造字,依據使用習慣,將“日”數配十,出現相應的文字,定“月”十二(最初還有定一歲八月的,演變歷史不談了),最初的文字並非我們所見“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其後本著方便,好記便將單字與日月相配,隨著人類觀察的細微,開始將這些字畫成了周圍的物候(象形),不斷的賦予其意義,直到其後的某一時刻,正是出現“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日月的計時體系也可能是兩個不同信仰崇拜的種族的融合購並)。
又是漫長的歲月,人類不斷在發展,吃得越來越好,野心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促進生產力,人們已不滿足零散,複雜,繁瑣的年月日時紀時方法(導致生產力落後),迫切需要建立一種能將四者融合的模型,並且能一直準確無誤的傳承下去,這便是六十甲子的誕生背景。
六十甲子以整數366天為一歲,週期取整360後,餘下六天用於第二年的積累(或者過年休息)。這樣經過六十年後,歲和差同時回歸了原點,這樣計時方便,省事,一勞永逸,簡直完美(悟性高的人會發現此時存在的問題)。分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辰,將日月(干支)相配,十與十二兩兩配對(象日月運動),此時未有陽順陰逆概念,也沒有亂七八糟、複雜的各種易數,易理。由於當時的物質條件下,這種計時方法很科學,遠遠領先其它部落,於是各部落開始效仿,使得這種曆法一直延續下來直到今天。
其後的很多年中,六十甲子一直被研究,被深挖其內涵,發現了眾多的規律確實能與天象,物候統一,於是它的意義被不斷的發掘和延伸,而由於它的“科學性”,古人將眾多的事物開始與它聯系起來,這時候易學中的易象和易數開始迅猛發展(最早的易象莫過於太陽起落象生死)。出現太極,陰陽兩儀,四象,八卦等,上下,東南西北,風雨雷電,玄武,鳳凰,青龍,白虎,勾陳,騰蛇,冷,熱,濕,暖等等開始歸類,而這一切的目的又與“吉凶”開始聯系。
待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