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植物方面的内容。它不仅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还介绍了双头国、犬封国、互人国等海外异国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今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因为其内容荒诞怪异,所以自古以来被认为是神话书籍,巫书等。
《山海经》共十八篇。《汉书.艺文志》作十三篇,盖弃《荒经》以下五篇不计。其书始见于《史记.大宛传》,作者不详。刘歆《山海经叙录》及《论衡》、《吴越春秋》皆云禹、益作。以今考之,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到汉初时楚人所作。古代神话传说,赖是书而得保存其崖略。
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大多从山海经开始,书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比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牛朗织女等等。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虽然零碎,但比较集中。它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所以山海经历来颇受重视。
山海经到底是本什么书?
我认为山海经成书跨越数世纪,最早为古人代代相传的一些神话和活动记录,经过后人整理,编写成地理志形式,以及加入一些知识隐晦表达,编纂而出的大杂烩书籍,类似远古时代的四库全书。
一、山海经的奇珍异兽来源
山海经书中记载的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构成:
1、真实存在,但由于表达方式而不被理解
山海经中所记录大部分是真实存在动物,但之所以我们觉得很奇怪,是由现代人对古代人的书写描述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
比如西山经: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象现代的飞鱼。
再如: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象现代的犀牛。
2、真实存在,但在口口相传中,形象产生偏差或者夸大记载的生物
比如,南山经: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形状像牛,尾巴象蛇,象翅膀,声音象牛,曰鯥,冬天不活跃,夏天活跃,食用治疗浮肿。这描述和现代的牛角箱鲀差不多。
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
长得像兔子,却有鸟的嘴,眼睛象猫头鹰还有蛇的尾巴,看见人就装死,叫犰狳。这描述和现代南美的犰狳差不多,也叫这个名。
古代的修饰词没有现代丰富,所以描述上经常会以其它动物来比较,让人看着觉得很神奇。
3、现代考古尚未发现的生物
在考古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的古生物的化石,都大白于天下,那些远古世界曾经的霸主,经过科学家的复原,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古生物要想变成化石被我们看到,就如同中奖一样难。比如,第一他要被迅速掩埋,掩埋之后的在地壳还是下降,下降之后,地壳还要有各种地质环境,还有利于它的物质交代,然后最后他的地壳再上升,被我们发现,每一个过程的都需要一定的概率。
现在我们发现化石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而绝大部分生物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目前人类认识的物种大约有200万种,而累计有11亿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过,这11亿中生物有可能包含着《山海经》中的奇特生物。
4、上古生物基因嫁接技术及生物技术(猜测)
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像不像机器人?地球存在过多次文明,山海经本是根据历代口头传诵所记录,所以展开想象,当一个发达文明因为某种原因而覆灭后,必定会遗留下来一些科技产物。
现代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也就是说若上述假设成立,山海经中除去一些夸张的描述,各种动物基因的乱入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当这种技术通过动物实验再转移到人时,有了海外北经的无綮之国(无綮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綮),有了海外西经的轩辕之国(轩辕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有了夸父(珥两黄蛇,把两黄蛇),有了相繇(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有了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有了女蜗造人等等。
二、山海经中神话故事的来源
山海经书中记录的神话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1、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
山海经中关于战争的故事应该是真实存在,远古不同部落之间经常会为了资源和繁衍进行战斗,比如黄帝战蚩尤,祝融战共工等,还有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大洪水,中西古代文献均有关于人类毁于大洪水的神话记载。
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大量古人发明,比如:黄帝的谱系,发明琴瑟的晏龙,始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为“田祖”的叔均,始为巧号“百巧”的义均等。
山海经还有大量的海内外见闻,其间的山川道里,动植方物,风土人情等均有当时的背景。
2、可能存在,通过荒诞不经的神话形式表现出来
大量的拟神化描写,比如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将三皇五帝拟神化,将部落之间的战争描述为天神之战,包括帝俊神话群,黄帝神话群,颛顼神话群,大禹神话群还有其它众神等。
3、易学原理的隐晦式表达
山海经记载了大量人类早期探索世界规律,探索星体运动规律的活动,比如:“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察日、月、星辰运动秩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察昼夜、四季、八风。“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观察太阳活动规律。“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察地理,物候与天象的对应。
读过我之前的文章就会明白易学的古代发展过程,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易理,轻易数,扫易象,于是西汉刘歆(古文经学派创始人,目录学家、天文历算家)刘向两父子,将易学原理以隐晦方式编纂进山海经。很多的神话故事、人物名字,活动等都是易学的类象比拟。比如:女娲之肠;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共工触山;汤谷十日;嫦娥奔月;刑天断首;帝俊生十日生月十有二;《大荒东经》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荒西经》日月之山亦六,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呜,噎呜生年十二;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女,【博雅】如也。如:【說文】,从隨也。隨者,【廣韻】從也,順也。媧,【說文】古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可见女娲的含义:周天类法,类比天体运动周期规律。
女娲之肠,“肠”,【釋名】暢也,“暢”,充也,满也。“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周天划分十份,太阳回归年划分十月。
“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栗”,【說文】,木也。“广”,大也。“处栗广之野”,由春月始,开始累积。“横”,纵横,【唐韻】,南北曰横。“横道而处”,由春始,历经春秋夏冬。
整句白话:将一年划分十月,从春始,历经四季。
以神话故事暗喻古人在观天文,察地理后发现总结的规律。其它的神话故事也可概括出类似含义,巧合乎?而且至刘歆负责编纂文献之后,不仅在山海经,其它古书均可见这种表达方式,刘歆本身是天文历算家,编制了《三统历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不仅在儒学上颇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堪称大家。此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贡献,确定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刘歆率”之称。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不论书中的各种奇异动物和神话故事是怎么来,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