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综合区 综合区 关注:516 内容:61

    此貼為讀內經過程中的要點記錄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超典 > 人体研究 > 综合区 > 正文
    • 14
    • 综合区
    • LV7
      VIP5
      ⚔ 管理員

      此貼為內經中要點的標記貼,待日後來詳述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可見內經成書前的疾病認知和世界觀。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道地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强,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斑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待解釋說明,這裡肯定不是簡單的數位相乘,可見古今解釋皆謬論。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標記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契约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最早的易學觀,也是人體易學建模來源。

      LV7
      VIP5
      ⚔ 管理員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這哪裡是治病啊,這是在搞學術搞模型啊,這就是你不瞭解中醫的原理,更何况內經的目的就是建立疾病與天體自然的規律,然後再對應相應疾病,可以說內經是中醫模型之祖,其後的醫書也有專論治病的, 只不過其所依託的原理依然是內經所述。


      所以,你可知真正的解析出來《黃帝內經》的模型有多重要,現代的沒落中醫現狀就是搞不懂這個模型原理。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春三月,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 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易學四維(四季)建模


      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開篇第二篇,已多次見“賊風”,“風”在中醫的易學原理裏必有考究,標記。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出現少陽,太陽,太陰,少陰模型,標記。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灾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這句話很重要,看到易象與人體健康的掛鉤了嗎?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中醫真能治“末病”? 還是另有所錶?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生氣通天論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看到易學建模了沒?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五、三之數需要解釋下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這句要解釋下


      故聖人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出現“衛氣”的概念,此處的衛氣是否為“營衛”裏的衛氣?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 緛短為拘,馳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如果拋弃古往今來亂七八糟的“道理解”,那麼此處的原意則肯定不一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 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强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强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决,精氣乃絕。


      這一整段,需要詳細解釋下,涉及到易學建模到論及疾病的過程。 另外,此處依然論及“風乃百病之始”,看來中醫裏的“風”亦有易學模型。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建模,待詳細論述。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依舊是建模,只不過開始換符號了,代之一人的味覺,能將味覺看作實體感知嗎? 能也不能,正如代之以顏色的篇章,現代人說五臟竟然是有顏色的,可見有多蠢?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金匱真言論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前面說過“風”在內經裏是有模型的,待闡述原理。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待論述何為“平人脈法”。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陰陽建模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此處出現“五臟六腑”模型,待闡述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這段要解釋下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 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 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 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這裡牽扯到易數四與五的對應規律。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破解內經的模型原理只是一小步,但是是很重要的一小步,涉及到具體疾病的論證,那可就比這個要複雜多了。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燥; 陽生陰長; 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這段要詳細解釋下,以陰陽建模後,就開始發散原理了,當然你必須要懂“陰陽”又是源於什麼,不然不懂陰陽的意思,就跟後世的中醫一樣,整天開口閉口陰啊陽,卻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帝曰:餘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 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氣穴所發,各有處名; 溪穀屬骨,皆有所起; 分部逆從,各有條理; 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 風傷筋,燥勝風; 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嚘的通假字),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熱傷氣,寒勝熱; 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濕傷肉,風勝濕; 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 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 寒傷血(《太素》為骨),燥(《太素》為濕)勝寒; 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胎的通假字)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這一段要解釋下,依舊是模型的發散。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强,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强健,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態的通假字),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七損八益得解釋下。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這句挺有意思,涉及到後天八卦原理了,待解釋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這段得解釋下,樸素原始的治病方針。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錶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這裡出現“針”了,“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這句話,對於不明陰陽原理,而整天陰啊陽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待解釋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古人診病流程,待解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這簡單幾個字,其實已經在論述古人的治病方針了。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 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决之,氣虛宜掣引之。


      待解釋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錶,名曰少陽。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錶,而為相成也。


      這裡已經出現“三陰三陽”模型了,待解釋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 十二從應十二月; 十二月應十二脈。


      建模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這裡涉及到脈學,所謂脈學,也就是象學,“五五”究竟是數位相乘還是另有玄機,待解釋


      所謂陰者,真髒也。 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 靜者為陰,動者為陽; 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這裡在論脈了,這裡的“敗”和“死”不能直接當我們現代所理解的意思看,可知干支的生旺死絕錶?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心至懸絕,九日死;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腎至懸絕,七日死; 脾至懸絕,四日死。


      明白上面那句話,就清楚這裡的意思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死”,而且這裡有易數規律,待解釋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昇,再結二昇,三結三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一陰俱搏,十日死; 三陽搏且鼓,三日死;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這整段都得解釋,我未看過其它人的解釋,但是想也不用想,肯定都是說文解字,那麼這篇的解釋就錯的離譜了。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靈蘭秘典論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 餘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髒”分貴賤,十二髒本是類法,不能僅作為實體物質來看,其貴賤分法參攷的數據會是:位置,作用關係以及實體的功用,本段待解釋。

      回复
      LV7
      VIP5
      ⚔ 管理員

      素問·六節藏象論


      本篇其實就論述了中醫與易學的關係了,中醫模型源於易學,也解釋了我為什麼這樣來解釋內經,所以這一篇看懂很重要,它解釋了中醫模型的製定方法和來源。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應為地,見注解)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 請遂言之。 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 立端於始,錶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餘已聞天度矣。 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 故形髒四,神髒五,合為九髒以應之也。

      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 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髒。

      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 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 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 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 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太素》作少)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太素》作太)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 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 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已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待全部解釋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签到
      繁體
      客服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