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新聞轉載:
揭開針灸經絡起源的神秘面紗的珍貴史料——《十一脈灸經》,就是這諸多珍稀文物中的一部分,它包括《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兩種帛書,是在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12萬字帛書中,與針灸經絡關係比較密切的內容。 《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較全面記載了人體十一條經脈循行路線及所主疾病的著作。 並且,《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記載的治療方法都僅有灸法。
《足臂十一脈灸經》可能成書於春秋時期。 書中以“足”表示下肢脈,共有6條; 以“臂”表示上肢脈,共有5條。 這十一條脈的排列順序是先足後手,循行的基本規律則是從四肢末端到胸腹或頭面部。 《足臂十一脈灸經》主治疾病有78種,但尚未對疾病進行分類。 《陰陽十一脈灸經》分甲乙兩種文體,成書時間較《足臂十一脈灸經》稍晚,該書在《足臂十一脈灸經》的基礎上對11條脈的循行及主病作了較大的調整和補充,以先陰脈後陽脈的原則,來確定各脈的排列次序。 即全身9條經脈仍由四肢走向軀體中心,而“肩脈”與足少陰脈則與之相反,由頭或少腹部走向四肢末端。 《陰陽十一脈灸經》共記載了所主的147種疾病,並將各脈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區分為“是動病”和“所產(生)病”。
從總體上看,《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記載的十一條經脈在循行分佈上有如下幾個共同特點:經脈的起點多在腕踝部附近; 經脈循行路線的描述非常簡單,有的脈甚至為只有起點與終點的兩點連一線的最簡單形式; 描述經脈循行時,使用頻率最高也是最讓今人難以理解的術語是“出”字; 經脈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脈之間不相接續,而且與內臟不相聯系。
這些特徵反映了當時經脈的概念很原始、很簡單,還沒有形成上下縱橫聯絡成網的經絡系統的概念,但是《十一脈灸經》這些記載與《靈樞·經脈》篇中十二經脈的理論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為我們瞭解在《黃帝內經》成書以前的經絡形態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十一脈灸經》的出土是針灸學術領域的一件大事,憑藉這一古老帛書的記載,有關中國早期經絡的形態、走向、所主病症的種種推測,終於有了較為可靠的依據,諸多的迷團終於有了破解的可能。 《十一脈灸經》的出土為學人苦苦尋覓的針灸經絡的發展源頭,揭開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折射出一道頗為奪目的光芒。
由上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黃帝內經前還有不少關於脈學的書籍,說明經脈經過了一個比較長的發展時期。
2、《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記載的治療方法都僅有灸法,此時還沒有針法,為什麼? 因為模型的劃分還不精細,不足以產生針法。
3、十一脈的排列和循行線路都很簡單,說明此時的脈學模型還很粗糙。
4、《足臂十一脈灸經》主治疾病有78種,但尚未對疾病進行分類,也是和為何沒出現針法同樣的原因,此時的中醫模型還非常簡陋。
5、《陰陽十一脈灸經》在《足臂十一脈灸經》的基礎上對11條脈的循行及主病作了較大的調整和補充,以先陰脈後陽脈的原則,來確定各脈的排列次序,成書晚於《足臂十一脈灸經》。 這跟陰和陽的符號開始大面積使用有關,說明陰陽的出現和使用也並非不可追溯。
6、《陰陽十一脈灸經》將各脈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區分為“是動病”和“所產病”。 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將疾病進行歸類了,《難經》也是用的“是動”、“所生”。 “是”,直也,從日正,《說文》,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我們不能按照我們主觀的認識以為“是”是一個動詞,不用翻譯。 其實它指天度,“是動”則違天度,以此來指疾病產生原因。 “所產病”則指疾病所表現出的症狀。
7、《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的經脈的起點多在腕踝部附近,說明最初的經脈循行路線製定也參攷實體結構,多取人體骨骼關節的連接處。
8、《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的經脈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脈之間不相接續,而且與內臟不相聯系。 說明此時還未出現“臟腑”模型。
9、由十一脈到十二脈的變化源於“天度”越來越準確,模型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