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的停滯甚至大幅退步已是不爭的事實,《黃帝內經》後,其發展也經歷了漲落,內經和難經等醫理書是“總綱”,但是光依此只能論病,論病大體位置,並論其位置與身體各部位聯系。 《傷感論》後等書籍依“總綱”開始延伸理論,以及落實到物質層面。 但因模糊“總綱”中精神與物質的界限,效果並不好,在很多年後,醫家仍然困惑於理論與現實之家的差距,正是因為精神與物質結合效果的問題。 其後清代黃元禦重拾“總綱”中的精神結構,並細化,但老問題依舊在,光有建樓的思路,沒有深入磚瓦的研究那就不够。
傳統中醫發展到現代,已然快是的階段,只留下“賣情懷”、“講故事”。 “總綱”書籍的認知只剩下“理”,“象”不明,“數”完全失傳數千年。 在“象數”不明的前提下,“理”就開始亂扯,更是成為騙子們行騙的工具。可以說“總綱”醫理書的認知僅剩一副空架子,傳統中醫僅剩下“空架子”。
但是傳統中醫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誰也不能因為後人沒有掌握它,而輕視它和無視它。
現代醫療建立在以自然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上,它的優點很明顯,是務實,求真,可見,可重複性,可實驗性,可數據化。 同樣的它的缺點也會明顯,缺失整體性,關聯性,人本性…我們之前在說易數的時候說過自然數,並且指出凡事都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傳統中醫要想繼續發展和復興,必須:1,重新搞明白“總綱”書籍中的“象數理”。 2,繼續依據“總綱”深入到物質層面的研究,將精神面與物質面重新結合好。 不要把中醫的問題完全歸為“藥”。
假如張仲景還在世,他肯定不會排斥現代病理學; 假如張仲景還在世,他肯定不會同意一味神化四診,神化脈診; 假如張仲景還在世,他肯定比誰都會腳踏實地,相容並包,取人所長,補己之短。
兩者日後都會繼續發展,它們的結合不會在理論上,而會在功用上。